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内容。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可得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西方文化的肯定,由“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等信息可得出严复回归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化,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895年”“1918年”,联系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依据“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比当时的主要思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以俄为师”,救亡图存等可得出严复的思想相对保守,且与当时主流思想不符。 第(3)问,需要联系材料一、二的内容,然后对材料三进行分析判断,材料一没有全部否定传统文化,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主张回归传统文化,据此判断出“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的评价不符合实际。 第(4)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据此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学#科网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

A.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 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C. 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D. 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查看答案

“(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右图中

A.

B.

C.

D.

 

查看答案

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当时这种措施

①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

③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            ④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恢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