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平等”...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平等原则的落实。这种落实的一个典型表现是  

A.高度认同政党政治                B.不惜牺牲部分自由以保证障平等

C.定期召开三级会议                D.通过三权分立以确立制衡原则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角度考察发过大革命的历程,1789年发过大革命爆发后,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由浅深入地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制度;尤其是雅各宾派最为彻底,其革命恐怖政策(经济恐怖的限价法令,政治恐怖是颁行《 称发现疑犯条例》),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资产阶级的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从而保证了“平等”原则的落实。ACD三项不能从体重材料中得到体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 需要大量劳力

B. 适时增加肥力

C. 提倡精耕细作

D. 善于积累经验

 

查看答案

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单位:件)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西汉

238

54

13

47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A. 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B. 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

C. 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D. 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400万美元,1952年达18,2亿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国家对科研的拨款占全美科研费用的三分之二。……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60年代一般为15%,70年代已接近20%.……日本在1948——1949年两次制订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法国从1947年“莫内计划”起,已编制过7个中期经济计划

——摘自王斯德、钱洪主编的《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调整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主要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在这本著作中,亚当·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的理论。常常有人认为亚当·斯密主张的是政府在国民经济中起的作用越小越好,一个自由的市场能够解决一切经济问题,并让所有的人都能获利。“自由放任”的主张成了他的经济理论的标签,但这种说法过分简化了斯密的经济理论。实际上,他认为,在许多情况下,政府采取某种形式的干预,对于整个社会的利益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在现代西方,斯密被认为是自由企业之父。

——摘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兰德尔·L.波韦尔斯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认为资本经济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已不能达到充分就业实现均衡,危机和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凯恩斯站在改良主义立场,想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只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国家干预或调节,便可以解决失业与危机。经过论证,他的理论被纳入了西方正统经济学的轨道,战后被广泛传播,影响着西方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这两种经济理论在主要观点上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现上述不同的历史背景。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摘编自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并说明不同之处的成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