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协定是罗斯福和斯大林私下...

(题文)(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协定是罗斯福和斯大林私下所作的交易,英国首相丘吉尔只是最后被邀请在协定上签了字。它是一个秘密协定,背着其同盟国中国,以中国的领土主权作为苏美交易的筹码。直到1945年6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才指令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将该秘密协定的内容通知蒋介石。雅尔塔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恶劣表现,它使1943年底开罗会议宣言的精神化为一纸空文。开罗会议文件规定中国应取得它作为四强之一的地位,并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四强小组机构,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然而事实却是在讨论涉及中国领土主权的问题时,作为四强之一的当事国却被排除在外。开罗会议还明确规定,战后将日本侵占中国的一切领土归还中国,并且指出在就任何有关亚洲问题作出决定之前,中国和美国应彼此进行磋商。这时罗斯福似乎若无其事把它抛到了九霄云外,中国只不过被安排事后充当一个被动的签字者的角色。倘若中国当时不同意苏联的任何权利要求的话,那么大概美国和英国还要联合起来强制执行该项条款。

——节选自田霞《雅尔塔密约与美苏东方战略构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秘密协定违背开罗会议精神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行为带来的影响。

 

(1)表现:中国作为当事国没有参加,只是后来才被通知;美国要求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苏联答应但以损害中国的利益为条件;中国被迫签字,没有选择权。 (2)影响:积极: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减轻美国的压力和牺牲;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消极:体现大国霸权政策和强权政治;损害的是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安全;影响中国在国际的威望。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从中国作为当事国没有参加,只是后来才被通知;美国要求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苏联答应但以损害中国的利益为条件;中国被迫签字,没有选择权归纳回答。 (2)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金于1141年达成绍兴和议后,金朝得以占领淮水以北大片土地。金熙宗到世宗将大批的女真、契丹与奚人迁往中原,计其户口,给以官田。其受田办法有二:一为受牛头地(注:按女真传统依靠牛具授田征税),“每耒牛三头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顷四亩有奇”。实行于女真人较集中的聚居地,比屋连村,处于汉人州县之间。二为计口授地,每口授田三十至五十亩不等,春秋量给衣马,若遇出军,始给其钱米。世宗派出官员查实户数,要求必须自行耕种,地有余而力不足者才许租佃。规定不耕种者杖六十,受租百姓无罪。凡受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6万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88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中国分会对全国十六个地区剥削形式和剥削率调查简表

 

地区

租佃、自耕和雇佣的百分比

地租形式

剥削率

苏北

租佃占70﹪或80﹪,有雇农。

分租制(实物租)

30﹪——40﹪

苏南

自耕农占90﹪,有雇农。

 

 

浙江仁和绍兴

自耕和租佃无确切比例,自耕亦常租入几亩土地,雇工经营的土地约占20﹪。

收谷租或米租,从不收钱租

50﹪

浙江杭州

自耕占40——50﹪,其余为租佃,雇工很多。

 

三分之一

江西

调查的15户,7户是佃农,8户是自耕农和自耕兼佃农,雇农较少。

按实物收租

50﹪

湖北广济

自耕占10﹪—30﹪,有雇工。

稻田按实物收租旱田一律纳钱租

五分之二或三分之二

广东汕头

四分之三的农民或多或少佃种别人土地,雇农较少。

实物租

50﹪

福建福州

租佃占50﹪,自耕占50﹪,有雇农。

收物租,有时折成货币

50﹪

云南(太和)

自耕占80﹪,其余为租佃,有雇农。

实物地租

地租大米三斗或二斗

贵州贵阳

自耕占多数,有雇农。

实物地租

50﹪

直隶武清

佃农占30﹪,自耕农占70﹪,其中15﹪为雇工耕种。

钱租占45﹪物租占55﹪

物租租率30﹪——50﹪

山东莱州

佃农占40﹪,自耕农占60﹪,其中50﹪为雇工耕种。

钱租占75﹪物租占25﹪

物租租率30﹪——50﹪

山东益都

佃种地占土地10﹪,有雇农。

实物地租

50﹪

山西

大部分自耕并租佃一部分土地,雇农很少。

交物租或钱租

 

甘肃宁夏

自耕占70﹪,有雇农。

一般按货币收租,也有实物租

货币组每亩1700文,物租租率50﹪

东三省

自耕多,租佃几乎没有。

实物地租为主

三分之一至七分之三

 

 

——选自戴逸编著的《中国近代史稿》(第二册)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台湾作家杨渡在《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中描写到一位在台湾做佣人的菲律宾妇女。这是20世纪晚期以来大量菲律宾妇女在世界各地专门做家庭佣人、保姆的一个写照。这种“菲佣现象”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

A. 区域分工的不断发展

B. 移民浪潮的再次涌现

C. 科技资本的疯狂扩张

D.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查看答案

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28年至1952年间增加了3.5倍,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它任何国家。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

B. 斯大林体制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

C. 集体农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工业化方针提出使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