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着进一步巩固边区……以达坚持长期...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着进一步巩固边区……以达坚持长期抗战增进人民福利之目的起见,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特于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举行选举之际……向我边区二百万人民提出如下之施政纲领……(一)团结边区内部各社会阶级,各抗日党派,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为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中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战。(二)坚持与边区境外友党、友军及全体人民的团结,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行为。……(五)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摘编自《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提出“三三制”原则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巩固抗日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巩同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评价:“三三制”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它的实施起到了调节各抗日阶级利益的作用;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争取和团结各阶级、阶层、党派和团体参与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为着进一步巩固边区……以达坚持长期抗战增进人民福利之目的起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统一战线与抗战的关系出发,简述中国共产党提出“三三制”原则的背景。 (2)本题根据材料“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为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中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权的民主性、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等方面简要评价“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百年纪念的各种庆典都是19世纪晚期发明出来的。美国独立革命的百年纪念(1876年)和法国大革命的百年纪念(1889年)都是以一般性的万国博览会作为庆祝方式。在这两个百年纪念日当中的某一时刻,西方世界受过教育的公民开始意识到:这个诞生于《独立宣言》,世界上第一座铁桥的修筑和猛攻巴士底狱的世界,现在已经100岁了。19世纪80年代的世界和18世纪80年代的世界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请你根据材料展开合理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至秦,儒法两家所据以对立的不仅仅是社会主张,而且也涉及了社会实践。特别是法家,把儒家的礼视为迂阔的说教、过时的主张而加以排斥,无论治国治家还是安民,都主张用严刑峻法。正是这种社会主张及其实践,使得“礼”与“法”这对本非对立的东西形成了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对立情况至汉武帝以后开始发生变化,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礼、法关系的角色得以转换。他主张德刑并用,侧重于儒家德治教化的统治原则,开启了“礼”“法”结合之端倪。魏晋南北朝时期“礼”与“法”的结合,既是西汉以降的继续,也是这个过程发展的新阶段。……在这种结合中,“礼”“法”本身都发生了变化,“礼”具备了不可违背的法的权威,“法”具备了服务人文的礼的精神。

    ——摘编自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的结合》

    材料二  从国家法的地位来看,传统社会的国家法律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相适应。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已有的法律呈现二元性,即官方制定法(王制刑律)和民间的家族法。……从传统法律的性质来看,贯穿于官方制定法和民间法的礼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对象,体现了身份的不平等,也体现了地位的不平等。

    一一摘编自曹建军《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转型的角度,谈谈礼法传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查看答案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1985年至1994年,在有数据统计的81个发展中国家中,贸易条件指数下降的有57个,比例高达70.4%。进入9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依然连年增加。据此推断,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 经济全球化浪潮波及

C. 发展中国家缺乏创新力    D. 世界贸易组织保护不力

 

查看答案

1923年蒋介石在参观彼得格勒时,就觉得这个城市“精神颓唐,士气消沉”。同时他也注意到国有化造成集权过度,工厂缺乏有能力的管理者。但他总体还是觉得“苏维埃政府……已有相当基础”。材料表明当时苏联

A. 政治经济危机尚未被解决    B. 受西方封锁,人民生活困难

C. 新经济政策作用逐渐显现    D.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较严重

 

查看答案

从17世纪起,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北美殖民地的英国移民中,大量移民是因圈地运动而丧失了土地无以为生的农民及因生活困苦而寻找出路的手工业者。由此可知,殖民地移民

A. 满足了美洲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    B. 导致了英国本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 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D. 减少了英国社会秩序不安定的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