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B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

C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D

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A. A

B. B

C. C

D. D

 

A 【解析】据所学可知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俄国的势力范围在新疆、长城以北地区,英国的势力范围在长江流域,日本的势力范围在福建,故A项正确;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故B项排除;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但仍有遗留问题),故C项排除;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20多年代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开始建立外交关系,故D项排除。 点晴:前后的逻辑关系必须符合史实,紧扣“19世纪末”“清王朝宣告结束”“新民主主义的彻底胜利”“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五四运动中火烧曹汝霖住宅发生后,梁漱溟说:“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在事实上讲,试问这几年来那一件不是借着国民意思四个大字不受法律的制裁才闹到今天这个地步?”梁漱溟认为

A. 学生是爱国的行为,不应该制裁他们

B. 审判完学生后,应该将他们全部释放

C. 非理性的行为,应该以法律加以规范

D. 借着国民意思的行为都应受法律制裁

 

查看答案

明太祖朱元璋创建了历代帝王庙,集中祭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帝王,也入祀了元世祖忽必烈。清初继续使用明朝太庙祭祀自己的祖先,也把明太祖的神位迁入历代帝王庙供奉。这些做法

A. 推崇“中华统绪,不绝如线”

B. 出于“恢复中华”的需要

C. 彰显汉民族帝王的主体地位

D. 能够有效地缓解阶级矛盾

 

查看答案

宋仁宗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这意味着

A. 货币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B. 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C. 土地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D. 佃户基本摆脱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

 

查看答案

《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帐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A.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 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 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 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查看答案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做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3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响着时人及后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