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市镇兴起于宋代。其中,一部分是由原来作为各地基层军事据点的戌镇演变而来,或通过县城降格、集市升格、税务坊场改置、交通驿站升置等方式设置的,称为“镇市”,具有一定规模,且有正式建制;一部分是在临时性乡村墟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称为“草市”,大多规模有限。到北宋中后期,市镇工商业已成为各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形态上开始呈现不同的特点。形成了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港口市镇、消费型市镇等不同的发展类型。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局限,城市的发展受阻,城市化的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明清时期城市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向以市镇为中心的农村地区转移和聚集。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历史透视》
材料二15世纪晚期,英国农村城镇的层级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英国的农业条件并非最好,粮食生产主要集中于东南部区域,这种状况使得英国农村的商品交易相对发达,集市、市场和专业市场成为农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位置和经济水平为众多市场城镇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自中世纪时代以来,英国设立市场就有一项基本原则,即一个市场的设立不能影响邻近市场的生存,这通常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在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的一大批制造业城镇异军突起,成为现代工业城市的先驱,而农村小城镇不再仅仅局限于为邻近的乡村提供市场服务,而是致力于提升专业化水平,拓展城镇功能,增加社会服务功能。专业市场城镇、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休闲城镇和滨海城镇成为17、18世纪城镇发展的新形式。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的城镇体系及城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城镇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城镇化进程的异同,并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反对200海里的海洋专属经济区划分。80年代,美国则坚持保留海洋专属经济区并强调国际航行和飞越自由。这说明此时期
A. 世界民族主义力量的增长
B. 美苏争霸发生了实质变化
C. 美元金融体系受到了冲击
D. 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
据统计,1929-1939年,美国联邦政府年支出从33亿增至45亿美元。到1932年预算赤字约为25亿美元,国债从165亿增加到213亿美元。这说明从胡佛政府到罗斯福执政
A. 赤字经济是新政实施的基础
B.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发生改变
C.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有连续性
D. 金融改革是应对危机的核心
17世纪后半叶以来,对化石的广泛深入研究将变化的概念和近代时间维度引入了自然界,“自然志”也开始走向“自然史”。这种转变
A. 有利于线性进化观念的产生
B. 否定了基督教的循环历史观
C. 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D. 推动了近代英国的能源革命
梭伦制定法律规定,公民有权为自己或其他人的利益,对任何人提出控告;对不关心公共事务的公民要剥夺选举权。该规定
A. 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形成
B. 促进了直接民主的产生
C. 体现立法过程的随意性
D. 削弱了血缘贵族的基础
1979年7月,在中国尚未出现中外合资企业的情况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属于典型的“立法超前”。这一法律
A. 说明立法程序有待完善
B. 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
C. 延缓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 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