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官兵数万人,海船数百艘,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

浏家港天妃宫

《通番事迹碑》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责通等昭告于佛事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锡(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两奉救驾海舶人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三宝太监…..踪迹建文”

《明书》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国、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度亦不货”

《明史》

 

 

A. 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    B. 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

C. 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足宣扬国威

 

C 【解析】“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布施锡(锡)兰山立佛等寺供”“人西洋封诸夷国”“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国、暹罗…..凡三十余国”均反映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故选C;材料中只有《明史》提到“中国耗度亦不货”,排除A;材料中只有《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提到“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排除B;材料中均为提到宣扬国威的信息,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查看答案

如下图,唐玄宗开元年间将10道析分为15道,其中山南道两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道三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以适应监察事务繁重的需要。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南方经济的发展

B. 藩镇势力的扩大

C. 海上丝路的开通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查看答案

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据此可知其主张

A. 反对财产私有制度

B. 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

C. 建立博爱互利社会

D. 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8世纪初,史官吴兢(670~749年)编成了《贞观政要》,以为“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缀集所闻,参详旧史,撮其指要。”该书的编纂在于劝惩匡辅,希望“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贞观政要》使得李唐的帝王之业得以自“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转而以本朝祖宗为治政楷模,使高不可攀、空泛抽象的理想境界变化为更加贴近现实、可资效法的亲切榜样。该书编成以后,贞观之治就成了帝王政治的范本。中唐以降,宪宗、文宗、宣宗诸帝奉《贞观政要》为经典,无不慨然仰慕太宗政化,鞭策激励自己发愤振兴。唐朝以后,不仅历代帝王推崇《贞观政要》,一般士大夫文人乃至僧道,也因为书中包含道德训教可作为处世指南而喜欢读它。它还被译成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和满文,以供当政者参考。大约9世纪时,《贞观政要》又传到了新罗、日本等国,被列为王室、幕府的政治教材。

材料二《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的代表作。1532年开始印行以来,从西方到东方,它在政界、宗教界、学术界等领域引起巨大反响,该书被欧洲历代君主奉为案头之书,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剖。在《君主论》一书里,马基雅维利否定了公认的一般道德,他认为君主在行使统治权时可以不受任何道德准则的约束,可以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武力和军队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唯一的“专业”就是思考战争、军事制度和武装训练问题。马基雅维利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宗教,认为古罗马的宗教要比基督教更为可取,批判当时的基督教侵蚀了一个自由和生气勃勃的公民生活所需要的品质。

——据赵媛《浅析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官吴兢编写《贞观政要》的主要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政要》备受国内外关注和重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君主论》在意大利出现的背景及对欧洲的影响。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5年的3月,盟军欧洲战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盟军的主攻方向由原来的柏林改为东南方向的慕尼黑和莱比锡。艾森豪威尔认为攻克柏林至少将让盟军损失10万士兵。此时,美军已经开始与纳粹德国就投降问题讨价还价,德军在穷途末路时具有率先向美国人无条件投降的可能性。艾森豪威尔意识到,战后东西方阵营对德国占领区的划分肯定要以把德国从南到北一分为二的易北河为界。如此一来,即时盟军费尽千辛万苦打下柏林战后叶必然要交还苏联。

就在苏军付出30万人伤亡代价攻克柏林的5月3日,德国投降专使到达盟军驻地。面对德国人主动“上门投降”,艾森豪威尔认为美英想与德国单独媾和显然是不现实是不现实的。思考再三后,艾森豪威尔找到苏军在兰斯的联络官,由他代表苏联签署“兰斯投降书”。

1945年5月7日,德国政府代表在盟军驻地的法国同美国、英国代表和未得到斯大林授权的苏联代表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所有德军在欧洲中部的时间5月8日晚上11时起停止军事行动”。此后,西方国家往往有意在5月7日或8日纪念二战。

斯大林于5月7日当天正式向英美两国发出抗议,认为“兰斯签署投降书一事只当作投降仪式的预演”。在斯大林的坚持下,1945年5月8日,德国人不得不在柏林郊区的卡尔斯特进行第二次“正式的”投降仪式,规定投降书从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此后,苏联在每年的5月9日进行红场阅兵。突出自己才是二战中的中流砥柱。

——摘编自王昱《1945年德国为何投降两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美英盟军放弃攻克柏林计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投降两次的原因,并进行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