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8年,美国面临着来自欧、亚两...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8年,美国面临着来自欧、亚两方面的威胁。罗斯福和军方首脑都看到旧有的只针对日本的“橙色”战争计划已不适用。1939年,联合委员促使计划人员们制定出新的作战计划——“彩虹”计划。这组计划不同于过去的针对单个敌人,在一个地区,而美国又没有盟友的情况下作战的单色彩计划,而是一组针对一个以上的敌人,在一个以上的地区,并考虑到获得其它民主国家援助的情况下作战的多色彩计划。它由四个计划组成……战局的发展使罗斯福采取积极的措施去援助被围困的英帝国,也使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欧洲与大西洋的战争。与此同时,以太平洋为战略重点的“橙色”计划也最终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美国先后制定了多个版本的“彩虹”计划,前3个版本更多地体现了“橙色”计划的特点,都被放弃,最终选定了“彩虹”4号计划。至此,“橙色”计划走完了它的全程。

——摘编自徐蓝《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美国的对日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转变所带来的影响。

 

(1)原因:国际形势不断恶化;美国国家安全面临欧亚的威胁;“橙色”计划不符合当时形势需要;罗斯福和军方首脑的推动;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等。 (2)影响:促使美国对日的战略转移(或美国反法西斯的战略中心转移到欧洲);维护了美国国家利益;援助英国,改变欧洲战局等。(3点以上 【解析】(1)根据材料“1938年,美国面临着来自欧、亚两方面的威胁”可得出国际形势不断恶化,美国国家安全面临欧亚的威胁,“旧有的只针对日本的‘橙色’战争计划已不适用”可得出“橙色”计划不符合当时形势需要,“罗斯福和军方首脑都看到旧有的只针对日本的‘橙色’战争计划已不适用”可得出罗斯福和军方首脑的推动,联系所学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等。 (2)根据材料“这组计划不同于过去的针对单个敌人,在一个地区,而美国又没有盟友的情况下作战的单色彩计划,而是一组针对一个以上的敌人”可得出促使美国对日的战略转移,维护了美国国家利益,“战局的发展使罗斯福采取积极的措施去援助被围困的英帝国,也使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欧洲与大西洋的战争”可得出援助英国,改变欧洲战局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这一时期,国家对城镇居民主要采用福利分房制度。这既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使居民住房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又导致国家财政日趋紧张。1980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提出住房商品化的改革目标,允许公房出售的政策由此被推及全国各个城市。1983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城镇私有房屋管理条例》,鼓励并推动城镇居民私人建房,提倡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此后,私人建房的合作范围开始扩大,类型也不断多样化。此外,为了鼓励公民购买公房,推出了新的措施:国家、单位和职工按“三三制”原则(个人只需支付三分之一的房款,政府和单位承担剩余的三分之二)承担购房费用;1988年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开始了“提租补贴”的实践。由于当时处于改革的探索阶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大部分改革举措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在客观上却为此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艾其茂《新中国六十年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住房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住房改革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2近代以来中外大事表(部分)

 

 

序号

关键词(句)

序号

关键词(句)

1

坚守诚信的荷兰人

2

不流血的革命

3

蒸汽动力

4

启蒙运动

5

艰难“联邦”路

6

鸦片战争

7

《海国图志》

8

福州船政局

9

《资本论》

10

爱迪生灯丝实验之旅

11

《天演论》

12

门户开放政策

1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4

中共一大

15

萨拉热窝的枪声

16

短暂的春天

17

列宁对话农民

18

国民革命

19

“炉边谈话”

20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摘编自马世力《一本书读懂世界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等

从表2中提取四条以上关键词(句)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以来世界与中国”提炼出某一论点,并对该论点进行合理的阐述。(要求:论点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后期,英国掀起了怀乡风尚.人们视乡村为“古代安宁常在之地”。是英国最宝贵的财富,视乡村生活为民族道德特点的保留地。商人成了受蔑视和道义谴责的对象,而工业则主要被指责是乡村美景的破坏者。发财致富的商人模仿乡绅的生活方式,渴望获取一份乡村地产,成为绅士或与地方绅士联烟。学校教育轻视专业和实践学习,偏重塑造有闲的地主绅士,很少有实业家出身名校,而出身名校的实业家多数变得“文雅”起来,即不再一门心思追求生产和利润。最终,英国绅士的价值观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中“驯化”了工业主义。

  一一摘编自马丁威纳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

材料二  二十世纪初,中国城乡文化发展渐呈分离之势。与传统做官的读书人多半要还乡不同,新学制下的大学(早期也包括中学)毕业生基本在城市定居,不再落叶归根。学生与城市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他们轻视农民,与乡村日益疏远。农村学校和入学儿童数量都至下降趋势。乡

村中人的读书愿望不高,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本已为数日少的乡村读书人也向城市流动。

农村中剩余乡绅的文化水平大不如前,对自己的道义约束也日渐松懈。

  一一摘编自罗志田变动时代的文化展迹》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怀乡之风”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与19世纪后期英国

绅士化商人追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如果但丁、歌德都没有了自己的国籍,都用世界语来思考和写作。他们还能对欧洲文化有他们已做出的贡献吗?因此除了“多国家的欧洲”之外,不可能有另一个什么“欧洲”。这反映了他

A. 呼吁保留必要的国家主权

B. 提倡扩大西欧一体化的范围

C. 鼓励张扬各国的文化特色

D. 极力反对美国干涉欧洲事务

 

查看答案

1930年6月,斯大林在苏(联)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我国改造国民经济不仅限于改建它的技术基础。同时还要改变社会经济关系……已经联合起来并实行社会主义化的工业方面,技术改造基本上已经具备现成的社会经济基础。”斯大林这一讲话

A. 推动工业化的全面开展

B. 加快了农业集体化步伐

C. 促使新经济政策的废除

D. 抓住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