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

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

A. 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

B. 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

C. 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

D. 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信息“《南京条约》……制定……进出口关税……的则例”,结合所学可知,该项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C符合题意;AB表述与材料无关;D“完全”表述太绝对。故C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柏拉图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

A. 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B. 民主和人权思想在当时的雅典已经深入人心

C. 改造城邦政治的必要性

D. 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精神

 

查看答案

《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

A. 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B. 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C. 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D. 天子拥有绝对专制权威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35年初,罗斯福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主要派别

对新政的认识

认识的史实依据(措施)

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

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激进的左派

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多数民众

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一一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

(1)结合所学,在材料一表格中▲位置,举出两个史实(措施)来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你如何认识材料一中罗斯福新政受到不同评价的原因?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的性质和作用,对此问题,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于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它虽然使美国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并未达到经济复兴、充分就业。真正中止这次危机的是战争,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才使危机结束的。

——摘自曹玉秀《罗斯福新政的经济学浅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释“真正中止这次危机的是战争”的理由。

材料三

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

——摘自刘瑜《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罗斯福新政“是政治上的成功”?

(4)综上,你认为评判一场社会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通商以来,凡华民需用之物,外洋莫不仿造,穷极精巧,充塞土货。彼所需于中国者,向只丝茶两种;近年外洋皆讲求种茶、养蚕之法,出洋丝茶渐减,愈不足以相敌。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是以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主张兴办民用工业的原因。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理解。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向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一战后中国经济“渐趋衰退”的内外因。

(4)综上,你认为影响近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治国的制度体系发生怎样的变化?面对春秋时期出现的新局面,孔子提出怎样的治国思想?

材料二

后世(指三代之后)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鰓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黄宗羲认为古代君主立法的主要目的何在?他对“法治”提出了怎样的新观点?

材料三

周秦以来,中国形成了自创一格的“中华法系”,成为公认的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却始终未变。

直到八国联军之役后,朝野上下,争言变法。“新政”开场后,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三疏”中率先提出修订刑律。1902年5月,清政府派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出使美国大臣伍廷芳兼取中西,修订法律。……旧律的删改修订,新法如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的编纂,司法独立的试行,这三个方面合成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一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清政府实行法制改革的时代背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