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35年初,罗斯福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35年初,罗斯福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主要派别

对新政的认识

认识的史实依据(措施)

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

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激进的左派

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多数民众

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一一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

(1)结合所学,在材料一表格中▲位置,举出两个史实(措施)来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你如何认识材料一中罗斯福新政受到不同评价的原因?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的性质和作用,对此问题,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于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它虽然使美国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并未达到经济复兴、充分就业。真正中止这次危机的是战争,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才使危机结束的。

——摘自曹玉秀《罗斯福新政的经济学浅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释“真正中止这次危机的是战争”的理由。

材料三

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

——摘自刘瑜《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罗斯福新政“是政治上的成功”?

(4)综上,你认为评判一场社会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有哪些?

 

(1)史实:整顿金融体系;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加强社会保障和救济;推行“以工代赈”等。 认识:不同的阶级立场和利益驱动导致评价不同。 (2)理由:二战爆发后,美国通过新《中立法》和《租借法》,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战争的巨大需求扩大了美国商品市场,从而扩大了生产,解决了大批劳动力就业。 (3)理【解析】 新政得到了部分民众的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4)标准:是否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否改善了人民生活,是否维护了社会稳定等, 【解析】(1)由材料“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可以得出体现的是资产阶级对罗斯福新政触犯其利益的不满,基本史实结合新政的内容加以回答即可。材料中不同阶级阶层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对罗斯福新政进行了不同的评价,评价的不同主要在于阶级立场和利益的驱动。 (2)据材料“真正中止这次危机的是战争,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才使危机结束的。”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得出:二战爆发后,美国通过新《中立法》和《租借法》,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战争的巨大需求扩大了美国商品市场,从而扩大了生产,解决了大批劳动力就业。从而帮助没有走出了危机。 (3)据材料“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并结合罗斯福新政的评价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4)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改革是否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否改善了人民生活,是否维护了社会稳定等方面加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通商以来,凡华民需用之物,外洋莫不仿造,穷极精巧,充塞土货。彼所需于中国者,向只丝茶两种;近年外洋皆讲求种茶、养蚕之法,出洋丝茶渐减,愈不足以相敌。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是以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主张兴办民用工业的原因。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理解。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向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一战后中国经济“渐趋衰退”的内外因。

(4)综上,你认为影响近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治国的制度体系发生怎样的变化?面对春秋时期出现的新局面,孔子提出怎样的治国思想?

材料二

后世(指三代之后)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鰓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黄宗羲认为古代君主立法的主要目的何在?他对“法治”提出了怎样的新观点?

材料三

周秦以来,中国形成了自创一格的“中华法系”,成为公认的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却始终未变。

直到八国联军之役后,朝野上下,争言变法。“新政”开场后,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三疏”中率先提出修订刑律。1902年5月,清政府派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出使美国大臣伍廷芳兼取中西,修订法律。……旧律的删改修订,新法如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的编纂,司法独立的试行,这三个方面合成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一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清政府实行法制改革的时代背景。

 

查看答案

二战后,爱因斯坦在给日本某杂志的声明中指出:如果这些实验证明是成功了,那该是威胁人类的危险,可我当时却感到非采取这一步骤不可。去反对制造某些特殊的武器,是无济于事的,唯一解决的办法是消除战争。我们必须下决心抵制一切违反这个目标的活动。甘地已经指出了该走的道路-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这段材料主要强调了

A. 原子弹对人类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B. 爱因斯坦为了和平参与原子弹研制

C. 高度赞扬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

D. 和平意识比反对武器更重要的理念

 

查看答案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统计,从1990年到2015年,发达国家GDP占全球的比重下降,而新兴市场国家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为此,美国从2008年到2016年对其他国家先后采取了600多项歧视性的贸易措施。该材料主要表明,在全球化进程中

A. 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B. 各国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

C. 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形成

D. 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查看答案

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据此推断,毛泽东作这个报告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A. 1949年

B. 1950年

C. 1956年

D. 1958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