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寅初和毛泽东针对我国的人口现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寅初和毛泽东针对我国的人口现状提出不同观点:

马寅初在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提出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中国人口的认识,总体上讲他认为人多不是坏事,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人多好还是人少好?我说现在还是人多好,恐怕还要发展一点。”

——摘编刘岩《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现状研究》

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情况,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问题自拟论题进行探讨。(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言之成理)。

 

论题一:“新人口论”符合中国当时的客观实际,建国初期的中国应该控制人口。 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工农业基础普遍薄弱;三大改造完成后,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发达的工业国是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资金积累。因此,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当时进行现代建设的必然选择。 论题二:“人口多一点不是坏事”反映了领袖对当时国情的认识比较乐观。 中国是一个刚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基础差底子薄科技落后,农业国的现状意味着人口”代表着生产力;中国经历了百余年的战乱,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国家的发展,社会进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传统方式使党特别重视“人”的力量;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是科技的发展,其外在表现是人的发展。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式论题,首先需要根据材料确定出论题。如依据材料“马寅初在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并结合所学归纳出论题“新人口论”符合中国当时的客观实际,建国初期的中国应该控制人口。然后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工农业基础普遍薄弱的现状和当时中国的主要任务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总结升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当时进行现代建设的必然选择。再如依据材料“建国初期,毛泽东对中国人口的认识,总体上讲他认为人多不是坏事”并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论题“人口多一点不是坏事”反映了领袖对当时国情的认识比较乐观。然后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工农业基础普遍薄弱的现状、近代的革命实践和现代化建设的特点进行分析论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李贽深刻揭露那些道貌岸然的道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打破了对封建时代最高的思想权威孔子的迷信,认为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因此决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他辛辣地嘲笑道学家对孔子的项礼膜拜,是一犬吠影,众犬吠声。李贽又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他指出:“六经、《语》《孟》”,“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

——摘编自孙开泰《李贽的反道学思想》

材料二: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先进分子、广大青年和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李贽、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贽、陈独秀二人思想的影响。

 

查看答案

早在198911月邓小平就尖锐地指出:“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材料旨在强调当时的世界

A. 冷战格局继续存在并扩大    B. 强权政治进一步加强

C. 第三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D. 政治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

 

查看答案

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在苏美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这样可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这一主张

A. 体现了欧洲外交独立自主的愿望    B. 是西欧各国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

C. 反映了法国战后一贯的外交政策    D. 宣告了欧、美、日鼎力局面的形成

 

查看答案

二战结束后,在对德国的处理问题上,英国企图占领德国西北部大工业地区,以制服它在欧洲最大的工商业竞争者又不愿意彻底肃清法西所分子。材料表明英国

A. 继续奉行势力均衡外交政策    B. 以德国为主要竞争对手

C. 不愿和德国法西斯彻底决裂    D. 最关心德国西北部大工业区

 

查看答案

公元3世纪,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央认为:“皇帝的任何吩咐都具有法律的效力,因为人民已经把权力转让给皇帝了。”这表明罗马法

A. 崇尚自然法的人权精神    B. 具有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C. 规定皇帝由民众们选出    D. 法律条文都系皇帝制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