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法治发展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实行依法治国是建设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阅读...

法治发展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实行依法治国是建设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840年至1870年,清政府对《大清律》进行了四次增、删、改、并的修订活动,废除了长期沿用的一些酷刑、陋刑,以合乎时代潮流。

1843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税则》和《通高附粘善后条款》,确立了领事裁判权、随后,美、法。俄等国相继取得这一特权。

1906年,清政府在《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确认:“凡关涉外国人案件具依现行条约审讯。”中国古代法延续二千余年的统一性始遭破坏;另一方面,英国又在《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中表示:“中国深欲整顿律例,期与各国改同一律,英国允愿尽力协助,如成此举……英国允弃其领事裁判权。”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但只不过是以宪法的形式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确认而已。

——根据费村《略论中国近代法律变革的特点》整理

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大陆的商业迅速由地区性的商业发展为世界性的贸易,海上贸易随之取代了陆上贸易;同时这也刺激了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此时具有工业萌芽的手工制造业也发展到了相当阶段。这表明经济上两万已经逐步在摆脱自然经济,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经济格局。伴随商业的复兴与逐步繁荣,使得规范与调整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法律制度重新为人们重视,这也是当时罗马法在文艺复兴时期能够再次勃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的商业已经相当繁荣,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手工制造业也向着工业化方向发展。这时,工商业者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市民阶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工业文明的曙光,市民阶层的出现孕育了近代市民社会的到来,因此在这种前提下,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近代民商法律制度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西方民主宪政运动的蓬勃兴起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公法体系的创立。

——根据江启疆《论西方向法治社会转型的演进》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法治社会建立的条件。综合上述两则关于中西近代法治转型历程的材料,谈谈对我国当今创建“法治中国”的启示。

 

(1)特点: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成果;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征(或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变革历时长,进程缓慢;传统法制体系本质未发生根本改变。 原因: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主动变革;西方法治文明的影响;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影响。 (2)条件:商品经济的繁荣为西方向近代法治社会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古代的法治理论和中世纪的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方法治思想的觉醒;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法治提供了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市民社会的形成为西方法治社会转型奠定了社会基础。 启示:吸收中外法治文明的历史经验;不断探索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法治建设服务经济建设。 【解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废除了长期沿用的一些酷刑、陋刑,以合乎时代潮流”“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得出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之一: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成果;根据材料一:1843年的“领事裁判权”和1906年,清政府在《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确认:“凡关涉外国人案件具依现行条约审讯。”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之二: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征;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延续二千余年的统一性始遭破坏,“只不过是以宪法的形式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确认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之三:传统法制体系动摇,但传统法制思想本质没有根本改变。第二问,综合近代法治变革的历程可以得出两个原因:西方法治文明的影响;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再结合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出台前,清朝的政治形势和此前的维新变法得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影响这一原因。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并刺激经济发展,伴随着西方国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方社会需要规范与调整商品生产与交换,法律受到重视,因此得出条件之一:商品经济的繁荣为西方向近代法治社会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根据材料二:“当时罗马法在文艺复兴时期能够再次勃兴”得出条件之二:古代的法治理论和中世纪的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方法治思想的觉醒;根据材料二“在启蒙运动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条件之三: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法治提供了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根据材料二:“市民阶层的出现孕育了近代市民社会的到来,因此在这种前提下,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近代民商法律制度的形成”得出条件之四:市民社会的形成为西方法治社会转型奠定了社会基础。第二问,结合中西近代法治转型历程的材料,谈谈对我国当今创建“法治中国”的启示。属于开放性设问,学生可以据此结合材料谈谈认识:吸收中外法治文明的历史经验;不断探索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法治建设服务经济建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28 年发表的小说《雨》取材于印第安雨神崇拜观念。讲述大早时节,一个小男孩突然出现,一边撒尿一边唱歌:“大水冲来了,人们快跑啊!”被人收养后,有一天天气突变,小男孩却失踪了,在寻找男孩过程中,却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滂沱大雨。该部小说体现的风格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代主义

D. 魔幻现实主义

 

查看答案

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在论述苏俄(联)时期某经济政策时说:“该政策首先是对小商品生产者和农村,对农民的让步。它同时也是我所说的战略手段....以旨在保持同中农联盟的唯一正确和唯一可能的崭新方法实行进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政策”是指俄共(布)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②“让步”实质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

③“进攻”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④该理论客观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查看答案

某学者评价美国宪法:“1787年制宪会议所制定的崇高根本法仍然是美国的宪法,但它有名无实。宪法的形式是一个经过精心调整的、理想的平衡政体,但现今美国政府的实际结构不过是国会至高无上的一种体制。随着行政首脑的活跃,行政权力又进行了无节制的扩张,而成为替代靠群众会议来治理国家的万能政府。”作者意在说明美国宪法实施过程中

A. 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B. 蕴含的共和精神受到一定破坏

C. 行政权逐渐超越了立法权

D. 个人民主权利得到宪法的保障

 

查看答案

克劳德•维尔奇在《19世纪的新教神学》一文中指出:“理性的全能并非启蒙运动的原则……而是一种对于‘批判主义的全能’的诉求。这种‘批判主义的全能’被理解为有关一切事物都应恰当地接受理性批判的确信……人们相信在这种批判主义之中,理性将会认识到或者标识出它自身的界限,并因此表明它的适当性和确定性。”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宗教信仰受科技进步的影响

B. “理性主义”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C. 反映宗教信仰的理性化趋势

D. “批判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查看答案

某学者在研究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后期的人口变化时指出:从1750年到1850年,英国农业就业人口以约135万人增长到约210万人:从1750年到1851年,英国非农业工人人口增长了560万人,农业劳动力流出数仅为110万人,只有大约1/5的非农业的追加劳动力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力转移。根据这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有关圈地运动的合理观点是

A. 使英国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直接发生重大变化

B. 成为工业革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C. 对英国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产生影响

D. 促进英国农业人口快速流向城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