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代察举孝廉起初分区察举,后来演进到按照户口比例分配,制为定额,由是参与政治机会...

汉代察举孝廉起初分区察举,后来演进到按照户口比例分配,制为定额,由是参与政治机会开放给全国各地,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按照人口比例来选拔。汉代察举制作出这样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 彰显公平公正的原则

B. 保障人民参政的权利

C. 促进国家政权的开放

D. 缓和地域之间的矛盾

 

C 【解析】“由是参与政治机会开放给全国各地,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按照人口比例来选拔。”说明察举制促进了政权的开放,C正确;A中公平公正的原则;B中人民参政不符合事实;D中地域说法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作用下,君主专制制度自身也会发育成长出某种调节机制、某种“解毒”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君权的滥用和过度膨胀,弥补君主在能力上的不足。与此描述最为吻合的史实是

A.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

B. 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

C.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D.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与英国的公民权与君权之争相类似,已成为美国宪政史的要义。……结果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这就是说,一个缺少一致性的制度。它既不像欧洲旧政府那样建立在传统之上,也不像追随法国革命的政府那样建立在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协和暂时搁置对立原则的对抗的做法上,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

——(英)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因》

材料二“法国从美国人那里学来的是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的政体理论,是他们一刀两断的气魄,而不是修修补补的艺术。”

——(英)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法国革命演讲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宪政进程中存在哪些争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政府最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法两国宪政进程的不同特点及两国民主政治的共同本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

《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

——摘编自蓝翎《聊斋志异》序

附:蒲松龄(1640—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汉族。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聊斋志异》距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的兴盛已千年之久,可谓“起文言小说千年之衰”。

文学作为作家对于生活评价性的反映,必然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心理。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利用你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理解谈谈蒲松龄的创作情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传统教育,往往不重在学校与其所开设课程,而更重要在师资人选。在中国历史上,自汉以下,历代皆有国立太学。每一地方行政单位,亦各设有学校。乡村亦到处有私塾小学。但一般最重视者,乃在私家讲学。战国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竞起,此姑不论。在两汉时代,在野有一名师,学徒不远千里,四面凑集,各立精庐,登门求教,前后可得数千人。亦有人遍历中国,到处访问各地名师。下至宋、元、明三代,书院讲学,更是如此,……中国传统教育之主要精神,尤重在人与人之间传道。既没有如各大宗教之有教会组织,又不凭借固定的学校场所。

西方现代教育,最先由教会发动,此刻教会势力亦退出了学校。教育全成为传播知识与训练职业。只有中小学,还有一些教导人成为一国公民的教育意义外,全与教导人为人之道的这一大宗旨脱了节。整个世界,只见分裂,不见调和。各大宗教已是一大分裂。在同一宗教下,又有宗派分裂。民族与国家,各自分裂。人的本身,亦为职业观念所分裂。如宗教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法律家、财政经济家、企业资本家等,每一职业,在其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杰出表现杰出成就者,均目为一家,此外芸芸大众,则成无产阶级与雇用人员。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现代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现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