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1...

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订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受政治国家限制,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家性和全球性的。十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帕尔默《工业革命: 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三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在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

——摘编自《大国崛起: 美利坚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一“重要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最早从事的国家? 并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其历史意义。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46年英国着手制定“自由贸易”政策的经济原因。这种政策的推行有利于英国形成怎样的国际地位? 此时全球化呈现怎样的发展特征? 

(3) 据材料三说明“美国经济后来居上”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

 

(1) 事件: 新航路开辟; 国家: 葡萄牙和西班牙。 意义: 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汇融合,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 原因: 最先完成工业革命; 地位: 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特征: 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 原因: 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 因素: 政府政策; 科技创新。 【解析】(1)事件:根据“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可知是新航路开辟;国家:结合所学可知,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汇融合,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原因:根据“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订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地位:结合工业革命的意义可知,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3)原因:根据“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得出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根据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因素:可从政府政策和科技创新等角度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商业活动是古代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臻(聚集),万物之所殖者……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至也。

——《盐铁论·力耕》

材料二  右侧宋石刻反映了苏州古城的城市布局。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吴郡志》记载,此处的跨街楼是最热闹的酒楼,通宵达旦。

材料三  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

请回答:

(l)据材料一,概括“殷富大都”的特点,判断其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经济发展情况? 

(2) 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苏州古城城市布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的其他表现,并说明其对城市功能的影响。

(3) 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城市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农业发展从繁荣到静止,从经历挫折到自我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 张养浩《山坡羊》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材料三  “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请回答:

(1) 材料一体现了古代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确立于何时?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请从经济政策的角度说明材料二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原因。

(3) 材料三中“合作化”指什么事件? 有什么积极意义? 其中“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指什么事件? 其深入开展,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查看答案

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A. 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 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 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 促成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诞生

 

查看答案

下图是1986年1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封面,这本周刊说:“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据此,“持续不断的改革”指的是

A.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设立了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

C. 推动了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查看答案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

A. 广东省    B. 海南省    C. 四川省    D. 安徽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