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主要反映当时明朝政府

A.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严格管理市场

D. 压制纺织业发展

 

B 【解析】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的意思是:洪武十四年,命令农民可以穿绸缎、纱、绢、布,而商人只可以穿绢、布,如果农民家中有一成员从事商业,也不得穿绸缎、纱。从这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朝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即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提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只是说允许他穿绸缎和纱,故A错;材料只是说允许农民穿什么,不允许商人穿什么,并不涉及市场相关,故C错;材料无法体现压制纺织业发展,故D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外交家----等大多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端?

(3)科举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十三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

——邓小平

材料二“我一直认为入世后既不会遭遇洪水猛兽也不会一夜之间发生经济奇迹。”“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但有时难免会飞进一两只苍蝇。”

——中国入世谈判的最后一任团长龙永图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2)有研究者指出,中国近代重要城市的分布呈弓箭状。观察上图,指出图中“弓”上的城市哪些是改革开放时的经济特区,哪些是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就实行了“三三制”原则,即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一政策容纳了各方面人士,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壮大了抗日力量,也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老解放区的农村,建立起由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在城市,一般先邀请各界代表人物共商当地事务,然后再召开具有民主协商性质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些制度都以人民的权利为基础,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