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民间势力逐渐兴起的时代,殷周宗法贵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民间势力逐渐兴起的时代,殷周宗法贵族社会的两大支柱——国野制与世卿制趋 于瓦解,国人与野人、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日渐消失,礼乐制度下移,公子公孙对卿大夫的世袭被打破,通 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士和庶人可以晋升至大夫乃至卿相。孔子门下由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组成的儒 家团体,正是新兴的“游士”阶层的最初代表。……正是儒家与其他学术团体和流派之间的“百家争鸣”,  造成了华夏文化区域内一种跨国界的公共舆论。这种公共舆论一方面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扩大了政治参与,使“君子”不再是一种身份限制,而成为一种政治抱负、一种人生典范,有心从政的人可以通过求学问礼,为迈入仕途创造条件。

——据陈子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

材料二 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 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 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了 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摘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百家争鸣” 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作用:促进了民间势力兴起;冲击了商周宗法贵族社会秩序;促进了民间教育和学术的发展;造 成华夏文化区域内跨国界的公共舆论;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拓展了民间力量参与国家政治的空间(扩大了民间力量的政治参与度)。 背景:①政治上,诸侯争霸、群雄逐鹿,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②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2)促成了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的形成;有利于重视家庭、尊老爱幼观念的形成;使中 国封建政治呈现出等级制(尊卑贵贱)、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 风较重;形成了反理性、经验守旧及重男轻女等不良习气。 【解析】(1)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春秋战国是民间势力逐渐兴起的时代”、“礼乐制度下移”、“造成了华夏文化区域内一种跨国界的公共舆论”等,分析、认知,符合相关史实,依次展开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史实,重点注意围绕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等)、经济形态、土地制度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认知,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材料信息“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反对理性,经验守旧”、“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l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史记》记载属于一手史料,不可靠

C.考古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D.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伪

 

查看答案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并非父子之间的亲情,需要计算利害得失。”该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查看答案

鲁国大夫臧文仲因毁掉国内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同意妾侍织蒲席出售被斥为“不仁”的人。一百多年后,孔子学生子贡从事商业,但被指责为不安本分。这反映出当时

A. 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B. 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C.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查看答案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

A. 百家争鸣的结束    B. 思想兼容的走向

C. 国家统一的实现    D. 各种学派的诘难

 

查看答案

公元前 403 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同时派人朝见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公元前 377 年,三家灭晋,三分其地。这一事件,在政治上有划时代意义,主要表现为

A. 社会基本统治秩序遭到破坏    B. 王室衰微失去对诸侯的控制

C. 土地国有为土地私有所代替    D. 诸侯国割据混战的局面加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