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李贽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

李贽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以下李贽的思想主张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追求物质享受实为人的天性

B. 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C. 鄙视脱离现实生活进行空谈

D. 主张工商皆本

 

A 【解析】材料“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明从上获得物质利益是正常的事情,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的说教,排除B;空谈属于明清时期的学风,不符合材料材料主旨,排除,排除C;工商皆本是黄宗羲的主张,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书生的试卷|: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的存在说明北宋

A. 科举考试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

B. 选拔程序走向完善

C. 舞弊行为得到杜绝

D. 政府注重选拨人才质量

 

查看答案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 经济作物获利更大

D. 商品生产结构变化与市场带求有较大关系

 

查看答案

据史料记载,汉初御史、丞相史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分为十三部州,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这一变化最能说明

A.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地方制据依然存在

C. 地方命官地位低于刺史

D. 汉代监察体系逐渐完善

 

查看答案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查看答案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