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 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C 【解析】材料“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说明行省制下行省权利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管理,C正确;行省制下,行省长官及下属官吏由中央任命,受中央节制,不是分封制的复辟,排除A;根据材料“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说明行省制没有改善中央对地方管理,排除B;通过材料“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可知,这是作者的假设,并没有出现地方割据,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

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

D. 限制了皇权滥用

 

查看答案

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利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面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 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A. 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B. 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C.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D.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查看答案

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A. 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 三省制名存实亡

C. 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D. 皇权进一步加强

 

查看答案

汉武帝时,任用品级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奏章,参与内朝事务。魏晋时期尚书职权不断扩大,尚书令日益尊贵,又新设立中书省、门下省。隋唐时期,尚书省成为重要的行政机关。这一变化体现出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 尚书省长官拥有部分决策权

C. 相权被君权侵夺与复位

D. 尚书从位卑权重到位高权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