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A. 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B. 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C.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D.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 【解析】从材料中科举制度“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即把知识分子纳入到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根除”;材料中没体现出皇权的统治地位,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科举制的公平性,故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A. 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 三省制名存实亡

C. 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D. 皇权进一步加强

 

查看答案

汉武帝时,任用品级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奏章,参与内朝事务。魏晋时期尚书职权不断扩大,尚书令日益尊贵,又新设立中书省、门下省。隋唐时期,尚书省成为重要的行政机关。这一变化体现出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 尚书省长官拥有部分决策权

C. 相权被君权侵夺与复位

D. 尚书从位卑权重到位高权轻

 

查看答案

《二十四孝》记载: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刺史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查看答案

西汉文景两代相继执行的“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疆城缩小;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又使汉郡数目激增,至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共有王国二十五(西汉一代王国最高数),汉郡四十三。文景两代的政策

A.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解决了“王国问题”

C. 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D. 调整中央行政体制

 

查看答案

《韩非子•显学》云:“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特别是秦国,尤以善于使用外来的客卿著称。以上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制下等级观念破坏殆尽

B. 任人为贤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

C. 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自此确立

D. 抑制旧贵族势力成为这一时期中心任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