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

《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春秋时期这些现象的流行

A. 是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表现

B. 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

C. 是军功爵制实行的开端

D. 说明郡辖县的行政建制日趋普遍

 

B 【解析】分封制最大的特点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材料信息表明不再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这种现象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的生产方式,排除A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皇帝的雇员”,“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这表明张鸣认为

A. 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

B. 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

C. 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

D. 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

 

查看答案

《韩诗外传》说:“古者,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而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其地,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君,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也。”材料反映了

A. 宗法血缘是维系分封制度的纽带

B. 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C. 封地是诸侯世代不变的私有财产

D. 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查看答案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查看答案

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杨延宗、汤显祖等,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A. 程朱理学

B. 宗法制

C. 嫡长子继承制

D. 礼乐制度

 

查看答案

《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

A. 按遗嘱继承制

B. 按年龄继承制

C. 按军功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