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科举制发展演变大事表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殿试弥封(糊名)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殿试誉录(专人抄写试卷)。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南北分卷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股文定型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与魏晋时期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到清代科举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1)发展:魏晋时期选举注重家世、门第,隋唐以学识、才能为主;魏晋时期选举方式是评议推荐,隋唐以考试选拔为主;魏晋时期选举主要出自世家大族,隋唐选举范围扩大;魏晋时期选举制度封闭、垄断,隋唐相对公平、开放。 (2)特征:分科设目,考试科目增多;防止作弊,追求公平公正;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 作用:科举考试打破了长期以来按照门第选拔人才的弊端,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一制度到明清时期已经僵化,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学生须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回答,每一方面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等信息可从选官的标准、选举方式以及选举的范围及特点方面概括不同即可。 (2)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二“设立进士科、武举”“糊名”“南北分卷”“八股取士”“废除”等信息归纳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科举制的积极(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消极(明清时期已经僵化,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太平天国领袖创立拜上帝教,立常以“天父、天兄下凡,附体上身”来发布命令。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 体现中外宗教冲突

B. 盲目排斥西方文明

C. 缺乏科学思想武器

D. 没有统一组织领导

 

查看答案

《南京条约》中通商口岸的开放并没有带来欧洲所期望的那么大的贸易扩张。曼彻斯特商会声称我们同中国的贸易直到买卖权扩展到我们现在所局限的港口以外的地方,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

A.列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

C.清政府决定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南京条约》侵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查看答案

近代西方某国同清政府的谈判集中在四个主要问题上:在北京长驻公使,开放长江沿岸的新口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以及赔偿。该谈判所签署的条约最可能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查看答案

当代学者在论述某一事件时称,它并非是一次在西方影响下把中国弹射入“近代世界”的尝试,而是对西方到来以前中国内部情势作出的回应,是“一支按照中国主旋律演奏出来的带有西方情调的变奏曲”。该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义和团运动

 

查看答案

“英国人坚持中国人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将其国家对外开放,这个要求引起了冲突。因为中国人仍然视英国人为蛮夷,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有一个结果——发生战争。”这段话

A. 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起因

B. 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

C. 抨击了英国的侵略政策

D. 说明了中国外交观念的落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