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在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口的急剧增...

有学者在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小农经济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事实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可以用来解释

A.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B. 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转型

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 【解析】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增多,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造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故C正确;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与经济重心的转移转移无关,排除A;明清仍然是铁犁牛耕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B错误;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不能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从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D.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A. 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    B. 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

C. 政府对开发西南地区的有效推进    D. 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查看答案

明代中后期,苏州、松江地区是重要的棉花种植区,泉州、漳州和广州普遍种植甘蔗,浙江湖州一些人专以植桑为业。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农业发展的推动    B. 重衣抑商的影响

C. 人口增长的需求    D. 手工业技术变革

 

查看答案

《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学者如此判断的理由是

A. 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B. 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C. 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 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查看答案

(南宋)高宗初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于是南方“麦一斛至一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这反映了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农民职业转化速度加快

C. 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结构

D. 人口迁移改变经济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