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中国各个阶段,农业发展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条农业生产...

新中国各个阶段,农业发展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条农业生产合作社(本章程所说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是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劳动农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组织。

第二条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1956年6月)

材料二民工队来买菜的人说,村里的红薯已经吃光了,刘引芝的父亲死了。肿病——劳动过度,营养不良。缝纫室的哥嫂同时死亡,也是肿病。1959年旱灾,1960年春夏,该还有多少人死亡呢?(1959年11月4日)。

劳动队真是天堂。徐从周的孩子在这里吃了晚早二顿稀饭,欢喜得不得了。徐从周是在避难所里。我对他说,现若他仍在农村,目击心伤,如何过去?(1959年11月4日)

                                               ——顾准《商城日记》节选

材料三18个“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的1978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仅仅22元,第二年跃升为400元,一举脱贫,从此与温饱相伴。从那以后,小岗村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1993年约为1100元。……性格开朗的关友江对记者说起了顺口溜:“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今日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廿年没过富裕坎》(1经济参考报)

(1)据材料一,概括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并分析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积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该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78年后,农民迅速实现温饱的主要途径。为加快农村“富裕”,还有哪些措施可行?

 

(1)特点:生产资料集体化,集体劳动,按劳分配。 意义:克服小农分散经营的弊端;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利于工业化 (2)状况:陷入三年经济困难。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左倾错误忽视规律急躁冒进;自然灾害 (3)途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措施: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化经营等。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以及正确认知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集体经济组织”、“组织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等,不难把握到答案,即生产资料集体化,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关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积极作用”展开,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的是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探索与实践知识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准确归因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状况及原因”要求,避免作答不完整。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1959年旱灾,1960年春夏,该还有多少人死亡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关于第二小问,结合“天灾人祸”史实,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人祸”: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左倾错误忽视规律急躁冒进;“天灾”:自然灾害。 (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信息“1978年”、“从那以后,小岗村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1993年约为1100元”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把握到答案,即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关于第二小问,考查知识迁移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把握到以下方面: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化经营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股强大的潮流,对世界和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来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

  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1930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斯摩特关税法》。美国政府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

               ——根据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教世界经济会议》整理

材料二   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30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的比例,1960年是30:1,1990年增加到60:1,目前已扩大到74:l。全球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占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夕阳产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的同时,把夕阳产业带进了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专家们担心,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权力正从政治家手中转向大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室。

(1)据材料一,分析面对经济危机,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应对的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而采取的措施(补充材料第一段省略号的内容)

(3)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警惕哪些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简称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一次信用危机。危机造成的股市恐慌和损失是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仅10月前7个交易日,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累计跌幅均超过21%,全美股票市值蒸发2.5万亿美元,堪比上一次大恐慌的状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像上一次大恐慌一样,发端于世界金融体系中心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向其他国家蔓延,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半月谈·美国金融危机殃及全球世界经济在十字路口彷徨》(2008年10月)

材料二: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01版)

材料三:在罗斯福新政问题上,就不乏这样的“修正主义者”……他们认为,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波谷,美国很多经济周期中的波谷——比如1894年及1921年的经济萧条——都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

——刘瑜《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是指哪一次经济危机。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何不同?为什么两次危机都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现象?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中国政府与罗斯福新政应对危机有些做法相似,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共性?

(3)结合材料二、三,谈一谈你对应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目前,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年GDP总额的1/4左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额平均每年增长6℅;2000年增长速度达到12.5℅。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片是哪个国际组织的总部?其前身是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国际组织是怎样建立的?它的建立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国际组织的建立有何意义?

 

查看答案

当今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经济“蛋糕”是做大了。但是在分配经济“蛋糕”时,“大蛋糕分给富人,其他人只得到面包屑”。对此,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

A. 反全球化,坚持走独立发展道路

B. 反对全球化只使发达国家受益

C. 反对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分化加剧

D. 反对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应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

 

查看答案

1975年,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和意大利成立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六国集团。1976年,加拿大加入后,G6变为G7。1998年俄罗斯加入,G7演变为G8,1999年,G7邀请澳大利亚、中国、南非、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加入,G20成立。从G6到G20说明:

A. 新兴工业国家已居优势

B. 国际组织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C.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

D. 20国集团成为全球权力中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