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

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业革命的影响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世界市场的形成

D. 亚洲人口的膨胀

 

A 【解析】美洲的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这是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影响,故A正确;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展,故B错误;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工业革命后,故C错误;亚洲人口的膨胀,并不是“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16到17世纪,西欧出现“封建地主和雇佣工人的财富在缩水,而资产阶级实力在上升”的现象。对这一现象出现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新航路开辟促使封建制度彻底解体

B. 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C. 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 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查看答案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 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 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 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D. 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查看答案

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 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

D. 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查看答案

由于立场、史料的差异,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历史学家往往给出不同的解释和评价。下列各项,因史料差异而导致历史解释不同的是

A. 1840年中英之间的战争到底是“鸦片战争”,通是“通商战争”

B. 朝鲜战争中,美国到底是侵略者,还是和平的维护者

C. 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到底是在汉化,还是在战国时期

D. 哥伦布发现新太陆,到底是“文明的传播者”,还是“文明的终结者”

 

查看答案

顾颉刚说:“我们决不因为古物是值钱的古董而特别宝贵它,也决不因为史料是帝王家的遗物而特别尊敬它,也决不因为风俗物品和歌谣是小玩意儿而轻蔑它。在我们的眼光里,只见到各个的占物、史料、风俗物品和歌谣都是一件东西。”这表明,顾颉刚王张

A. 谨慎运用实物史料

B. 无差别地使用现有史料

C. 史料应具有平等性

D. 根据史料归属确定价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