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齐桓公与管仲多次切磋富国之策,齐桓公建议对人口、房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齐桓公与管仲多次切磋富国之策,齐桓公建议对人口、房屋楼台、树木、六畜征税,管仲一一否定,在他看来,税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财物,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据此,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征收,使纳税者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而且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抵抗。在具体办法上,管仲给出了简单的七个字:“唯官山海为可耳——只要把山、海的资源垄断起来就可以了,山上出铁矿,海里产海盐,是为盐铁专卖制度。管仲提倡盐铁专营,但不是主张政府亲自下场,创办国营盐场或国营铁厂,而是由政府控制资源所有权,然后把经营权下放给民间商人,以一定比例分配利润。这种制度一旦形成,民营企业集群就被间夹其中,进退失措,成为被博弈的对象。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富国之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管仲的富国之策。

 

(1)内容:提出“寓税于价”的办法;建立“盐铁专卖”的制度;实行“国有民营”的经营方式。 (2)简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人民负担;与民争利,阻碍了民营企业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管仲富国之策的主要内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紧扣材料信息“据此,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管仲提倡盐铁专营”、“创办国营盐场或国营铁厂,而是由政府控制资源所有权,然后把经营权下放给民间商人”等,分别分析、认知,不难把握到答案,即提出“寓税于价”的办法、建立“盐铁专卖”的制度、实行“国有民营”的经营方式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材料的描述,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的是对管仲富国之策的评价,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紧扣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展开分析和认知。关于“积极影响”,把握到“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度即可;关于“消极影响”,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增加了人民负担、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

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七月朔,制:“……悉籍岭北茶药,宜今诸道一任商人兴贩,不得禁止往来。廉州珠池(养珍珠和蚌的池塘),与人共利,近闻本道禁断,遂绝通商,宜令本州任百姓采取,不得止约。”

——《旧唐书·懿宗本纪》

材料二德宗非时召拜吴凑为京兆尹,便令赶上。疾驱,请客至府,已列筵矣。或问:“何速?”吏曰:“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筵席),常可立办。”

——《唐语林·补遗》

材料三今商贾贱类……大者上污卿监,小者下辱州县,至於廊庙(朝廷),不无杂人。如专经以求进,主文而望达者,若不困顿於林野,则必凄惶於道路,今日国家行何道得九流鉴清?作何法得侥幸路绝?施何令使人自知耻?设何教使贤愚自分?

——《全唐文·问进士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懿宗对商业发展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发展中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商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材料体现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查看答案

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

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④康德的“人非工具”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

吴于廑在《雅典的强盛和繁荣》一文中介绍道:每个公民在会议中虽然都有权提出新的法案或建议撤销现行的法令,但是由公民会议通过的任何法案,如果经过公民法院判决与雅典基本法相抵触,不但法案本身要被宣布为违法,而且原提案人还要负法律上的责任,受到严重的处罚。这种办法,实质上是为了

A. 保护雅典的宪法

B. 限制公民民主

C. 缓和阶级矛盾

D. 维护奴隶主利益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这个人最可能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