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七月朔,制:“……悉籍岭北茶药,宜今诸道一任商人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七月朔,制:“……悉籍岭北茶药,宜今诸道一任商人兴贩,不得禁止往来。廉州珠池(养珍珠和蚌的池塘),与人共利,近闻本道禁断,遂绝通商,宜令本州任百姓采取,不得止约。”

——《旧唐书·懿宗本纪》

材料二德宗非时召拜吴凑为京兆尹,便令赶上。疾驱,请客至府,已列筵矣。或问:“何速?”吏曰:“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筵席),常可立办。”

——《唐语林·补遗》

材料三今商贾贱类……大者上污卿监,小者下辱州县,至於廊庙(朝廷),不无杂人。如专经以求进,主文而望达者,若不困顿於林野,则必凄惶於道路,今日国家行何道得九流鉴清?作何法得侥幸路绝?施何令使人自知耻?设何教使贤愚自分?

——《全唐文·问进士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懿宗对商业发展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发展中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商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材料体现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1)态度:鼓励商业发展。 表现:都市商业繁荣(出现“柜坊”和“飞钱”);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海外贸易发达;经营范围广;出现扬州、成都等大城市。 (2)现象:餐饮业兴盛。说明:城市服务业发展,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3)影响:冲击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和思想观念。 思想:维护社会等级秩序;选贤任能;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解析】(1)第一问,紧扣材料“宜今诸道一任商人兴贩,不得禁止往来”,指出唐懿宗对商业发展的态度为鼓励商业发展。第二问,表现回忆教材有关知识从商业都会的出现,农村集市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达等方面作答。 (2)第一问,据材料“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筵席),常可立办。”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反映的现象;第二问,从商业发展与城市职能角度说明现象的本质,即可得出城市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3)立足材料“今日国家行何道得九流鉴清?作何法得侥幸路绝?施何令使人自知耻?设何教使贤愚自分?”说明商业发展的影响;其治国思想从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特征、唐代科举制等方面归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

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④康德的“人非工具”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

吴于廑在《雅典的强盛和繁荣》一文中介绍道:每个公民在会议中虽然都有权提出新的法案或建议撤销现行的法令,但是由公民会议通过的任何法案,如果经过公民法院判决与雅典基本法相抵触,不但法案本身要被宣布为违法,而且原提案人还要负法律上的责任,受到严重的处罚。这种办法,实质上是为了

A. 保护雅典的宪法

B. 限制公民民主

C. 缓和阶级矛盾

D. 维护奴隶主利益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这个人最可能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查看答案

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

A.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B. 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 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

D. 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

 

查看答案

《东京梦华录》卷四鱼行条记载:每日清晨,(汴京)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有生鱼数千担人城。由此,买卖纠纷和生活纠纷不断,开封府特地在门外设尉专门处理斗竞(纠纷),每逢清明等节日,人流量增加,斗竞日数百件,以至负责官吏都无法休假。从本质上看,这一现象是北宋(  )

A. 对城市强化管理的表现    B. 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

C. 商业贸易活动活跃的结果    D. 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体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