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

(题文)(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8年7月17日,在袁世凯的影响下清延发出谕旨,命唐绍仪出使美国,名义是为减收庚子赔款一事向美国致谢。1908年11月20日中午,唐绍仪抵达华盛顿,他多方面接触美国的朝野人士,希望借助经济目的达到政治目的——与美国建立某种亲密关系以加强清政府在对抗日本扩张中的地位。12月2日,唐绍仪与罗斯福进行了礼仪性的会见,罗斯福本人不太倾向于与中国政府交往过密。随着袁世凯在北京的倒台,1909年1月,外务部致电唐绍仪,要其迅速结束访美,由欧洲回国。他的突然离去才令美国人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怀疑,由于他们一直婉拒唐绍仪是否错过了一次扩张美国利益的重要机会。

美国在20世纪初期正处在对外扩张的初期,受实力的影响,美日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美国不愿意冒与日本直接对抗的政治风险,从而使唐绍仪的外交策略失去支撑点。从根本上说,唐绍仪的外交策略寄希望于列强,也难免成为列强政治的牺牲品。

——摘编自李恩涵《唐绍仪与晚清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绍仪出使美国外交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绍仪出使美国的外交活动。

 

(1)原因:袁世凯在清廷失势;美国不愿与日本发生直接对抗;日本实力较强;清廷缺乏必要的耐心;唐绍仪外交策略有缺陷。 (2)评价:增加了日后与列强各国打交道的经验;具有务实的外交风格;“以夷制夷”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解析】(1)依据材料“在袁世凯的影响下清廷发出谕旨,命唐绍仪出使美国,名义是为减收庚子赔款一事向美国致谢”“唐绍仪的外交策略寄希望于列强”信息并结合民国时期历史从袁世凯在清廷失势,美国不愿与日本发生直接对抗、日本实力较强、清廷缺乏必要的耐心以及唐绍仅外交策略有缺陷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信息从增加了日后与列强各国打交道的经验、具有务实的外交风格以及“以夷制夷”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共发射81枚经过改进的“飞毛腿”导弹,其中向以色列发射38枚,向沙种阿拉伯发射41枚,向卡塔尔和巴林各发射1枚。有83%被(美国)“爱国者”导弹拦截并加以击毁。为什么“爱国者”导弹有这样高的命中率?有很多主要原因,但关键原因是卫星给它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情报。侦察卫星首先发现准备发射的“飞毛腿”导弹,向澳大利亚地面站发出预警,地面站将此信息发送到利雅得多国部队统帅部,统帅部发出“注意飞毛腿”的全面预警。一旦卫星发现“飞毛腿”导弹已发射,信息将通过上述渠道发送到“爱国者”导弹连。“飞毛腿”导弹总飞行时间约5-7min(分钟)(与射程有关),而卫星信息的传输只要2——3min(分钟),所以留给“爱国者”导弹有足够的预警时间进行拦截。

——摘编自王室朝《海湾战争的特点与启示》

(1)根据材料,指出海湾战争中美国对伊拉克导弹作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湾战争对现代军事战争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为了平抑物价,桑弘羊建议“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日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这就是说,在京师设立平抑物价的机构,它所需要的各类物资和车辆等器物,都由大农供应。由大农所属诸官把全国各地输纳的货物集中起来,作为资金,物价上涨时卖出,物价下跌时买入,使富商大贾无法牟取暴利,以稳定物价……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实行均输、平准之后,朝廷仓库储存的粟帛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郡)余谷,诸均输帛五百万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平抑物价的指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桑弘羊所采取措施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他(杜亚泉)认为,近代以来,由于达尔文、斯宾塞进化论等所谓西方唯物主义学说的输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急剧变化,而这个变化总的趋向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他认为,近代国人学习西方的一大缺陷,就是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也即如何从中国“国性”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的问题。

——摘编自《新文化运动时期杜亚泉、陈独芳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过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明,如代田法、耧车等,这些发明都是适合大面积的土地生产需要而出现的。但是这些农具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江东犁用牛耕田,“一牛可抵七至十人之力”“中等之牛,日可耕十亩”(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翻地大约“人日耕一亩,率十人当一牛”(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明清中国江南地区农桑业极其发达,大量土地用于栽桑种田,养牛的空间逐渐狭小,养牛成本上升,贫困农民无地养牛,造成畜力严重不足,“吴郡力田者,以锄带耜,不蓄牛力”(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材料二(英国)圈地后,地主侵吞了大部分的土地,把此前零散的田产整固到紧凑的联合农场里,并能圈占从前受社区规章制约的土地,从而把它们归于个人的管理之下。18世纪的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既有改进技术、提高集约化程度的要求,也有劳动生产率的要求。1701年塔尔发明了马拉谷物条播机,1731年,他在一本名为《马拉中耕农业》的书中公开了他的发明,条播机不仅是英国产生的第一台真正的播种机械,而且也是英国农业向废除手工劳动所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1828年贝尔发明了马拉收割机,此外还发明了以蒸汽为动力的饲料粉碎机、干草切割机、甜菜切片机等等。

——材料均摘编自高辉《明清江南的农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兼与英国农业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应用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前后英国农业生产的变化,并说明中英农业发展趋势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查看答案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初期,其资金主要在美国筹措,且该银行贷款必须由贷款国政府担保,贷款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由此可知,该机构

A. 标志着美国经济霸权的建立

B. 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复兴

C. 使贷款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

D. 是美国资本扩张的重要工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