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

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  )

A. 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B.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C. 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D.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B 【解析】“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说明在科举制刚刚建立、还处于探索时期的时候,之前选官制度的某些传统如“声名、影响、家世、地位”还在影响科举制的录取,故选B;A错在了“决定”,因为科举制已经在实行,所以排除A;这时科举制的实行是抑制士族门阀的,所以不会受制于他们,主动权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故C不符合史实;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汉时期,官僚制度确立,监察、谏议制度也随之确立起来,以监督皇帝言行和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形成了足以制约行政体系的强大力量,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当时,监察御史经常出外巡查,监察范围广泛,甚至负责接受老百姓的诉状,平反冤狱。这说明监察、谏议制度能够

A.平衡王朝权力结构              B.制约皇帝无上权力

C.杜绝官僚腐败现象              D.控制地方司法诉讼

 

查看答案

棉纺织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材料一 (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二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

——包世臣《安吴四种》

材料三 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1878年,在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1)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反映的经济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由于经济中已产生强有力的资本主义部门和1688~1689年革命中取得的新自由,英国必须和能够以空前规模的技术革新回答日益扩大的市场的挑战。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著名科学家牛顿与戴维曾先后任该会会长。这时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英国的创造发明,在17世纪90年代已蓬勃开展,不久就出现第一批成果,如纽可门蒸汽机、达比焦炼熔炉。

——徐吉贵《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瓦特研究蒸汽机一览表

材料三工厂让大批工人集中在一个屋檐下操作复杂的机器,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工人负责单一工序,到19世纪中期,标准化批量生产成为工业社会的特征。

工业化的机器和厂房是非常昂贵的投资,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同时,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为了适应股份公司的需要也纷纷兴起。

博尔顿在索霍工厂设立了害病工人救助基金,开设一个图书馆,并且慷慨地资助该地区公共学校的创办——他并未忘记自己也曾亲手劳动过。

1782年,英国政府制订了“吉尔伯特法”,要求济贫税管理人员为贫民在农场里找工作,如工资不够维持生计,就应该从济贫税里抽取补贴。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进行技术革新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瓦特研究蒸汽机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工业革命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创新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宋高宗)谕大臣曰……又曰:“广南(广东南路)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番商(海外各国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诏行中书省唆都、蒲寿庚等曰:“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寨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元史·世祖记》

材料三 (乾隆二十四年部覆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议)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借领外夷资本及雇佣汉人役使,并应查禁也……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广南市舶”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2)上述材料中称外国商人为“番商”“夷人”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统治者怎样的心态和思想?

(3)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对外政策有何不同?此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约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50年代经济……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二 日本政府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各种计划和情报等服务。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从此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继岸信内阁之后的池田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1960年6月24日,日本政府发表《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值。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

——叶蔚、袁清文《网络金融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战后日本、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的相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出现“新经济”的历史条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