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下示材料可见当时 A. 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B. 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C....

从下示材料可见当时

A. 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B. 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C. 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A 【解析】材料“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反映的是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于是其要求放宽限制,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受到人们的质疑,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B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外来入侵的信息,C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合理的经济政策是实现国家强盛的重要力量。下列政策不利于国家强盛的是

A.盐铁专卖政策   B.均田制度      C.放宽商业限制  D.匠户制度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①“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平民百姓的称呼,西汉有“布衣将相”之说,当时“布”的主要材料是棉

②早期的瓷器不过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

③曲辕犁主要应用于农业灌溉

④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荀子·富国》中记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 自给自足

B. 生产力水平高

C. 男耕女织

D. 精耕细作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在新旧制度更迭前后,“国民意识”在中国逐渐形成、发展,并反作用于国人精神与思想的近代化过程。

材料一 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辱,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

材料二 揽中国之大势,十年之中,世变亦亟矣。甲午之后,欲雪割地赔款之耻,于时人人言自强;庚子以后,欲弥赔款失权之憾,于时人人言自立;至于癸卯以来,日俄开衅,战事延长,穷其结果,国患方迫,于是忧时之士,人人则言自存……三者之持论,虽有不同,而其救国之心,未始或异。                         

——《新闻报·自存篇》

材料三 1904年《癸卯学制》对各类学堂(部分)及其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类学堂

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

 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高等小学堂

 以培养国民之善行,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普通中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材料四 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新图文》的编辑说:“本书以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到1912年3月,商务印书馆又推出了《共和国教科书》,中华书局推出《中华初等教科书》,中国图书公司推出《新国民国文课本》等。其中,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前后印行2 560万册,影响最大。                          

——《东方早报:理想,政治,还有生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所说的“国民”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意识出现的时代背景。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国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四中“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的政治因素。

(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总结“国民意识”的培养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