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国语·齐语》“工之子恒为工。”《苟子·儒效》“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

《国语·齐语》“工之子恒为工。”《苟子·儒效》“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 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 说明了工商业在家族之中传承

D. 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B 【解析】材料信息“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等体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封闭传承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主旨;材料未体现出家庭手工业的地位,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 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 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查看答案

明末清初张履详《补农书》中记载一个他设计薄产十亩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查看答案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 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 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

C. 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 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 宋代的“市”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