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1976年毛泽东去世以来,在毛泽东的每一个“逢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1976年毛泽东去世以来,在毛泽东的每一个“逢十”整数诞辰,都会举行高规格座谈会或纪念大会,时任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也会在会议上发表讲话。从1983年以来,领导人的每次讲话各有侧重。

1983年,胡耀邦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九十周年的座谈会上讲话,提出“继续推行他晚年错误的一套”、“担心公开揭露他的错误会造成信任危机”、“把毛泽东的伟大贡献因晚年失误而一笔勾销”三方面的看法,都是不可取的。从1993年开始,每个整数年份的毛泽东诞辰纪念大会,领导人讲话都会重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的评价: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每一代领导人都会在原有评价的基础上加上新的表述。1993年,江泽民在前述表述的后面加上了“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2003年,胡锦涛在江泽民讲话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2013年习近平的讲话,又新增了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的新表述。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性贡献。

(2)结合材料,谈谈评价毛泽东的基本原则。

 

(1)贡献: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新中国;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辩证的原则,历史发展的原则。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毛泽东的活动主要分布在三个历史时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1976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结合这三个时期的历史时代主题基本上就可以概括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了,注意语言的简练和要点的突出。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认识分析历史人物的原则方法的能力。评价毛泽东的方法与评价其他人物的方法基本原则有一致性,这一点应该成为考生的基本常识与能力。同时要求考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这些评价的方法和原则,结合人物的活动进行恰如其分的客观公允地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笫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很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2)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杈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3)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5)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进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观点并归纳其得以提出的历史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是如何继承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查看答案

1984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庆祝活动中,北京大学的游行队伍在经过天安门城楼时举出一幅小平您好!的横幅。这一横幅主要反映了民众

对邓小平的崇敬之情

拥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拥护改革开放政策

对祖国成立35周年的喜悦之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其中影响最大的举措是

A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

B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的论断

D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查看答案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所指史实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②①

D. ③②①④

 

查看答案

1919年9月23日,列宁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提出俄国劳动者希望得到持久和平,并表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也愿意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这反映了列宁

A. 利用资本主义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B. 与资本主义妥协,革命意志消退

C. 放弃社会主义理想

D. 为了获得资本主义帮助而放弃原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