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

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

A. 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

B. 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C. 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

D. 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军机处逐渐演变,不同的史学家对于它演变发展的认知有差别,故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A项正确。中国君主集权在明清一步步走向顶峰,过程并不艰难,排除B。严谨的历史研究是可以得出确切结论的,排除C。军机处设置是为了用兵西北,内容保密,并非随意性设置,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史》记载:洪武年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明中期,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服用貂裘。”对材料认识最恰当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B.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C. 商品经济发展停滞

D. 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相悖

 

查看答案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反映当时

A. 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B. 市民阶层的追求和价值取向

C. 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

D. 封建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查看答案

(三)梁启超谈中西文化

材料一:1919 年,英国科学家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国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遨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 年到1923 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 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论战正酣之时。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 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国中那些老辈,故步自封。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甚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好像我们几千年来就像土蛮部落一无所有,岂不更可笑吗?要发挥我们的文化,非借他们的文化做途径不可,因为他们研究的方法实在精密。……所以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人数居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我们对于人类全体的幸福,该负四分之一的责任。……”

——摘编自《梁启超传》、《欧游心影录》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对论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概述材料二中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主要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主张?

 

查看答案

(二)世纪的烙印

世界近现代的每一个世纪,都有一个国家格外耀眼,使得该世纪打上她的烙印。16 世纪是西班牙的世纪,17 世纪是荷兰(或者尼德兰)的世纪,18 世纪是法国的世纪,19 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 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 世纪初期的标志性事件则是中国的崛起。

——摘自[阿根廷]盖铁戈:《21 世纪:中国的世纪》(《环球日报》2017 5 8 )

(1)根据材料提示,完成表格填写。

(2)你是否赞同作者对“18 世纪是法国的世纪”的评价?请阐述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一)“一带一路”的历史记忆

2000 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问题:

(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中国古代哪一时期?它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1)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是如何维护丝绸之路畅通的?

(2)以史实说明“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