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提倡“为政以德” (1)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___________【4】”教...

提倡“为政以德”

(1)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___________【4】”教化百姓(德治)

(2)以“礼”治国,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___________【5】放在优先的位置。

C:教育思想

(1)教育原则:主张“___________【6】”。

(2)教育方法:主张“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主张学与思结合,坚持正确意见。

 

德 实际问题 有教无类 【解析】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就是要用“德”教化百姓(德治)。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的位置。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核心:“仁”和“礼”。

(1)“仁”,即“___________【1】”

①含义:A.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B.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人与人)

②实现途径:遵循“___________【2】”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礼”,即“克已复礼”。

①含义: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②途径:正名(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③实质:即维护___________【3】。(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西后与荣禄等既布下天罗地网,视皇上已同釜底游魂任其跳跃,料其不能

逃脱,于是不复防闭,一听皇上之所为……盖彼之计划早已定,故不动声色也。”总之,梁启超认为,慈禧太后允许光绪实行变法是企图废掉光绪的一个“阴谋”,让光绪瞎折腾一翻,再以此为由“斩立决

——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就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就采纳曾国藩建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当光绪向她表示要推行“变法”时,她“为之动”,同意颁布变法的《定国是诏》,宣称:“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1898年,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一份谴责康、梁罪责的诏书,这表明慈禧太后无意从根本上否定维新的举措,而且还要以反康、梁乱政来“次第推广所有一切自强新政”。慈禧太后虽然镇压了维新运动,但并未将变法的新政统统废除,在变法过程中,慈禧太后在一定程度上是赞成包括创办京师大学堂在内的兴学举措的,而且也支持振兴商务、发展实业的改革措施,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慈禧太后并非绝对的死守传统、顽固不化。

——摘编自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对慈禧的不同评价及其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慈禧评价存在不同观点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务卿休斯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可以把法律问题与政治问题分开,通过没有政治利益考量的、公正无私的法官来解决国家间的纠纷,而重组国际关系的首要工作是发展一套调解国家间纠纷的机制。共和党领导人把国际关系视为利益之争,认为一战的根源在于欧洲大国对原料和市场的争夺,如果各国在一个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内可以分享原料和市场,实现繁荣,战争就可以避免。而实现经济繁荣的途径是把美国门户开放原则国际化,促进主要工业国在获取原料和开发欠发达地区等方面实现合作。但是,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可能导致一战那样的战争,而且大量资金用于军备而不是生产也会损害各国经济和世界贸易,增加各国的财政负担,不利于经济繁荣,从而削弱和平的基础。《凡尔赛条约》并没有给欧洲带来稳定与和平,欧洲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欧洲的经济复兴;二是欧洲的安全和稳定。没有欧洲经济的复兴,赔款和战债问题就无法解决,稳定与和平也就无从谈起;而安全问题不解决会带来欧洲局势不稳定,势必又会妨碍美国资本的流入和欧洲经济的复兴。欧洲经济的长期萧条还会影响美欧之间贸易,拖累美国经济,并可能带来欧洲各国严重的社会动荡,导致布尔什维主义向中欧和西欧传播。

  一一摘编自王立新《超越凡尔赛美国共和党政府的国际秩序思想及其对欧洲稳定与安全的追求(1921--192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美国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美国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传统视域里民族政策只是反映政府对民族地区由上而下的管理,较少关注民族需求及上下交互式的政策演变。宋朝政府在西南地区实施的羁縻政策发生了变化,主要缘于溪峒与政府之间物质价值认同的迁移。《宋史》记载:“蛮无他求,唯欲盐尔”。食盐作为溪峒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曾一度成为溪峒与政府之间价值认同的媒介,一方面,缘于溪峒民族对食盐的需求程度高涨;另一方面,宋朝政府抓住食盐的货币职能谋求区域社会的稳定。宋真宗中后期,对能够在率领溪峒蛮人归投的土酋,“署其首领之名,月给食盐”,这种维系人心的措施与授其土官等羁縻政策相辅相成。宋孝宗下诏:“平溪峒互市盐米价,体听民便,毋相抑配。”从北宋前期“以盐易米”到南宋中后期的“以盐转易多物”,食盐交换成为宋朝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的重要手段。这种与宋代茶盐专卖制度背道而驰的食盐交换手段,不仅实现了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也反映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必须先期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双向需求。

——摘编自董春林《以盐制夷: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管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下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对此认识的摘要。

 

 

孔子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孟子

“天下定于一”

董仲舒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唐太宗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明太祖

“朕即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之如一”

清世宗

“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

孙中山

“五族共和”

毛泽东

“中华各民族共同建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