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徐继畲已意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徐继畲已意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亟须了解这个极其陌生的外部世界。但他在与英美等国的传教士或领事交往时感到中国以往对“外夷”的记载“其说恢谲,其文瑰异,考之事实,或不尽然”。他查阅了大量中西文献,几经增补,于1848年付梓刊行,定名为《瀛环志略》,该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的概說和各大洲的基本知识、经纬度等。但此书“甫经付梓,即腾谤议”,仍沉迷于中国是“世界中心”“天朝上国”迷梦中的朝野士夫,根本无法接受一个新的“世界观”,所以,这本带给人们一个“新世界”的著作,在痛遭诋毁之后,即被遺忘。直到近二十年后,中国屡遭重创开始兴办“洋务“之时,人们才重新想起这部尘封已久的作品,此书被多次重刻,成为“洋务”人员的必读书。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1)根据材料,分析徐继畲《瀛环志略》的写作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赢环志略》及其“命运”的认识。

 

(1)背景:民族危机加重,亟需了解外部世界;徐维畲在同外国传教士交往时开阔了视野,了解到中国以往对外夷记载的不足之处;徐维畲严谨治学的态度与爱国心。 (2)认识:《瀛环志略》是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历史地理著之一,开阔了人民的视野,冲击了传统“天朝上国”的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洋务运动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的。《瀛环志略》长期被尘封反映了清政府及人多数士人的腐朽,表明中国当时已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1)依据材料“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徐继畲已意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信息从民族危机加重,亟需了解外部世界以及徐维畲在同外国传教士交往时开阔了视野等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该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的概說和各大洲的基本知识、经纬度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开阔了人民的视野,冲击了传统“天朝上国”的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等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初,民族主义已发展成为一种威胁欧洲安全的运动,其中有大塞尔维亚运动、泛斯拉夫运动、泛日耳曼运动、法国复仇运动及青年土耳其党革命,……欧洲因而分裂成两大敌对集团,地区事件演变成国际纠纷。1919年9月11日,美国威尔逊总统在圣路易发表演说:一战“是一场商业和工业的战争,而不是一场政治战争”。

中国之所以参加“一战”,是因为晚清以来,中国日益边缘化,精英们在新的国际体系下寻求国家认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机遇——若中国加入一方成为战胜国,必然有资格参加战后重新安排世界的和会,挽回半个世纪以来丧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一战对中国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并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逐渐凸显,中国战后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使部分精英对西方的失望情绪日增,转而效仿刚刚爆发了十月革命的俄国。以俄为师,继续寻求国际化,几乎影响了后来中国六十年的政治走向。

——摘编自《一战全史》《中国与大战》等

(1)根据材料,从原因方面,指出欧洲国家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参战的相似之处,并说明不同点。

(2)有学者说,一战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转折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思潮方面归纳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80—1920年间,美国平均每10年入境的外来移民达到659万,爱尔兰人的天主教文化、亚裔和非裔的文化、美洲土著的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相互交织。1891年,美国中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成立了“十人委员会”,着手进行课程改革,先后于1893年和1899年发布了《十人委员会报告》和《中学历史学习》两份核心文件。面对当时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以适应城市化、工业化的社会呼声,“十人委员会”以“我们美国人只知道美国的伟大,却不知道其为什么伟大”、“(历史教育)是人的各种条件的平衡器——是社会这部机器平衡的轮子”为由将中学历史课程列入九大核心课程。中学历史课程强调“熟悉政治和社会环境,鉴别社会和国家本质,形成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在课程设置中,希腊史、罗马史、英国和法国史成为世界史的主要内容,而英国史不但在第二模块中世纪和现代欧洲历史中出现,还设置了第三模块专门学习英国史。

——摘编自张卓鸿《<十人委员会报告>与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卖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中国

外国

19世纪40——60年代

签订《南京条约》;林到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远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英国、法国、美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签订《辛丑冬约》;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辛亥革命爆发。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航天、电子计算机等领域,中国已走在世界前列: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为“新四大发明”。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至今依然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一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在20世纪上半期,有两个国家扮演了世界革命者的角色。一个国家凭借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另一个国家则充当意识形态的挑战者,同时积蓄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挑战的实力。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是

A. 德国和苏联

B. 美国和苏联

C. 德国和美国

D. 苏联和中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