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8年7月,日本制定出“适应时局的对中国的谋略”,其中包括“促使中国军队投降...

1938年7月,日本制定出“适应时局的对中国的谋略”,其中包括“促使中国军队投降,加以笼络,使其归顺,并发挥其反蒋反共意识”,“尽力把民族矛盾引向主义的对立”。据此可知,日本的主要意图是

A. 诱导国民政府尽快投降

B. 适应长期战争的需要

C. 尽快消灭敌后抗日力量

D. 执行速战速决的策略

 

B 【解析】材料“促使中国军队投降”和“把民族矛盾引向主义的对立”,反映日本侵华遭到顽强抵抗,为适应长期战争的需要,故制定战略的变化,故选B;AC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淞沪会战宣告日本速战速决的策略已经破产,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22年11月,中国不理会比利时政府的反对,断然废止中比条约;1923年3月,中方向日本提出照会,宣告二十一条无效。据此可知

A. 袁世凯政府收回了大量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B. 北洋政府采取了一些维护国家主权的行动

C. 广州国民政府积极努力收复部分国家主权

D. 一战后列强出现严重的危机主动对华让步

 

查看答案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此时的陈独秀认为(   )

A. 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    B. 资产阶级民主政洽具有局限性

C. 政治斗争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D. 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查看答案

下表为1900-1910年中国钢铁产量及增长率变化表,据此可知,此时

A.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长足进步

B. 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C. 政策调整促进了钢铁业发展

D. 钢铁业增长最为迅速

 

查看答案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间跨越50余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

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查看答案

1872-1890年间,我国洋纱进口量增长20.6倍,同一时期的洋布进口量增长27%。这反映了此时

A. 洋布的质量较差市场销售不畅

B. 民族机器织布业发展迅速洋紗需求增多

C. 传统织布业仍有一定的竞争力

D.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众抵制洋布的倾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