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A. 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 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D. 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A 【解析】材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从材料信息“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表明作者认为需要在思想层面上对国家和人民进行改造,故A正确。 B没有带来社会的变化,说法错误,排除。项中的“导致”说法不对,应该说辛亥革命没有挽救社会道德沦丧,革命没有阻止列强势力,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C.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 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查看答案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C.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查看答案

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秉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 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 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 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 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

 

查看答案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已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普遍被人认同。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    B.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 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D. 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