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

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C.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 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B 【解析】“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说明当时农业种植逐渐通过市场来平衡,说明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故B正确;A和C都是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题意;D中全国性市场并没有形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C.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查看答案

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秉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 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 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 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 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

 

查看答案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已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普遍被人认同。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    B.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 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D. 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查看答案

毛泽东特别强调新三民主义必须是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这就是说新三民主义必须

A. 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

B. 有利于国共两党的合作

C. 代表工农阶级的根本利益

D.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