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秉者,议拟咨来。其余公...

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秉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 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 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 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 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

 

D 【解析】“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说明行省决策存在着制衡的机制,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行省效率低下信息,故A错误;行省重大事情上报中央,故B错误;行省有地方管理和决策权,故C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已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普遍被人认同。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    B.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 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D. 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查看答案

毛泽东特别强调新三民主义必须是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这就是说新三民主义必须

A. 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

B. 有利于国共两党的合作

C. 代表工农阶级的根本利益

D.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查看答案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防患于未然。据此他提出了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粹主义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严复对西方近代政治文化的精辟概括

B. 与洋务派“中体西用”说没有本质区别

C. 在当时远远超出了大多数改良思想家的认识

D. 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