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尝试中,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我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曾遭遇...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尝试中,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我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曾遭遇了重大挫折,其根本原因在于

A. 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B. 急于提前进入共产主义

C. 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D.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生产关系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都是失败的,故D项正确;两者都没有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故A项排除;B项是指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C项是指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到1925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8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粮食税的全面推行

B. 允许工农自由贸易

C. 农业走集体化道路

D. 提高了农民的地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年,俄国的铁产量为22.8万吨,同期的英国为228.5万吨,法国是40.6万吨,德国是20万吨。1860年时,俄国的铁产量达到29.8万吨,同期的英国则为388.8万吨,法国是89.8万吨,德国是50万吨。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

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展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展览一:中外思想集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  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展览一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这两种思想产生的历史作用有何不同?

展览二:中外文学荟萃

(2)下表是展览中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清朝《红楼梦》

意大利《十日谈》

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政治黑暗;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

 

 

 

主要思想

 

 

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展览三:中外名画欣赏

(3)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鉴赏的基本要求,请你欣赏展览三中两幅名画,写出解说词。(内容必须包括:作者、时代特征、艺术风格或流派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

材料二  清末留学教育高潮出现于废科举、兴学堂的急剧变革中,其发展轨迹深受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废科举前,出国留学者为新学堂青年学生,士绅、官僚及女子留学风气未开。废科举后,留学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和年龄、性别的界限,大量负有科举功名者、在职官员、亲贵子弟纷纷远游,女子留学也开始获得一席之地。…20名湖南留日女学生,年龄在20岁以上者13人,其中最大者已48岁,最小者仅14岁。士绅留学生年龄普遍较大。如:蔡元培首次留德已逾不惑之年;入读日本法政大学的进士、举人,平均29.1岁。留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及文化、年龄层次的差异性对留学课程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1904年,中国留日1300名学生中,习文科(包括法政、师范和普通科)者达1100余人,学武科者200余人。…1909年清学部举行游学毕业生考试,录用225人,即有168人习法政科(其中出身举贡监者128人),占总数的65.88%。其后几次留学毕业生录用考试,合格者中习法政专业者均占60%以上。                    

———张亚群《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材料三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末留学教育的特点。

(3)概括材料三的历史信息。综合上述材料,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概述中国教育的主要特征。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王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

         ——(英)乔·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三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许慎《说文解字》

材料四   (甲骨文)迄今考古发掘所见单字已达四千五百多个,已经辨认的也有一千两百多个。其内容与《史记·殷本纪》所载世系大致一致。                               

——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因素。

(2)材料二中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书同文”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韦尔斯观点的认识。

(3)材料三、四都涉及汉字的起源问题,你认为哪则材料比较可信?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