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讲话

材料二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 954

1879年

     187

  42 000

    51 937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1)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 (2)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3)俄国工业迅速发展,煤、钢、石油产量迅速增加。 根本原因:农奴制改革。 (4)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实质:它是对农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解析】(1)本题结合材料一“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等方面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本题据材料二“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加重农民负担、农民不满等方面回答这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3)本题据材料三“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即可从工业迅速发展、煤钢石油产量迅速增加等方面回答这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再从农奴制改革等方面回答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本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废除农奴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等方面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再从对农民的大规模掠夺的角度回答其实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孝文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马丁·路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于1522年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整个德意志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基督教新教徒团结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的周围,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语言,增进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同一感……。

——宋志轶《德意志文化教育的精神》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实行语言改革的时代背景析其改革策略上的特点。

(2)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析他翻译德文《圣经》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产生的相似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王安石

材料二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司马光:善理财之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这样的话,百姓困穷,变成盗贼,难道对国家有好处吗?

王安石:这可不是善理财。善理财的人,能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

材料三近代梁启超称王安石变法是“实(中)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饮冰室合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2)材料二中对理财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3)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清代以前一般都认为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而材料三给予了高度肯定,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

 

查看答案

《纽约时报》1908年在专电中提到中国一位刚刚去世的皇帝时说,1898年这位皇帝表现出了鼓励改革运动的愿望如果这些法令真正实行的话,将意味着大清国全盘西化。下列与这个皇帝的改革运动无关的是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传播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变

 

查看答案

康有为在受光绪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主,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材料说明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是

A. 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B. 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

C. 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D. 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