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督察豪富家族和郡国守相,并将郡国豪富迁徙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督察豪富家族和郡国守相,并将郡国豪富迁徙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 刺史监察促使郡国的力量逐步削弱    B. 监察制度是解决郡国体制的主要方式

C. 豪富家族成为维系政权的政治支柱    D. 强干弱枝是巩固专制集权的重要措施

 

D 【解析】材料中“督察豪富家族和郡国守相”表明,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目的是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将郡国豪富迁徙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则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力量,这有助于专制集权的巩固,D项正确。郡国力量的逐步削弱是推恩令实行的结果,A项错误;解决郡国体制的主要方式是实行推恩令,B项错误;C项表述明显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祭祀活动巩固了宗法制度

B. 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

C. 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

D. 神权观念强化了贵族政治

 

查看答案

据史料记载,“如果过去的商朝臣子很快带着他们治下的领土投降,或者遇到一个无法用武力征服的商朝旧臣,周朝就承认他们为封建领主。”材料主要说明

A. “封建领主”具有绝对的优势

B. 西周时期宗法制观念逐渐淡薄

C. 分封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

D. 殷商遗民在西周得到足够重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1  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简表

时代特点

初等教育

代表人物

17-18世纪,国家无力也不重视教育。教育通过国教教会管理。

1.学校: 面向贫民的宗教团体慈善机关私立收费学校,设备简陋,师资缺乏,教学质量差。学校与入学入教严重不足;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2.家庭教育: 富人阶段的启蒙和升学教育,通常是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宗教伦理道德及社交技巧。

培根弥尔顿洛克

19世纪,国家逐步干预教育,设国家教育委员会

1870 年《福尔特法案》: 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

斯宾塞 赫胥黎

20世纪前期,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教育

1918 年《费舍教育法》:14岁以前,完成初等义务教育

 

 

——摘编自顾明远等《世界各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末教育相比,民国变革体现在: 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清末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体制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订1904 年清末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各自社会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英国和中国初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

(3)依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贸易委员会从1823年开始降低关税,1835年取消了向外国出口机器的禁令;1842年废除了尚存的英国制成品出口关税,并且降低了海关清单中至少75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到1860年,英国只对48种商品课征进口税。美国1913年的“安德伍德一塞门斯法令”把钢铁、羊毛、食糖(1916年)和某些农产品列入免税之列,并且大大降低了棉毛织品的税率。

——摘编自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材料二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

——据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英美两任霸权国家在其走向富强的长期历程中,恰恰都是依靠了持久且严格的贸易保护而非自由贸易,才确立了产业优势地位。只有当自己的产业优势明显压倒竞争对手时,英美才转而实施自由贸易或者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图使自身利益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一步最大化。而一旦自己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它们便又退向保护主义,在“公平贸易”等冠冕堂皇的旗号下寻求贸易保护和产业庇护。……英美之外其他大国崛起的历史也证明,走向富强的要害决不是自由贸易,而在于殖产兴业,从法国、德国、日本,到俄国、苏联、中国,历史真相无不如此。

——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相似的历史条件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自由贸易”有何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