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 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一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忧患,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就以实践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一一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

 

(1)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幵放性并存。(任答两点可得 成因: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 (2)新变化:被动地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学习内容以政治和思想文明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概括归纳得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变化,材料信息有所涉及,但还应当联系所学,才教材的有关内容来回答。而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只能根据所学,从时代背景探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中国封建社会的突出特征来分析说明。 (2)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等信息,以及联系所学,时代背景与材料信息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等方面来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及其共同精神。

 

查看答案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体现“离异”和“回归”特点的作品是

A. 《九十五条论纲》

B.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 《社会契约论》

D. 《十日谈》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是西方世界对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思想的回溯和振兴,同时具有反对封建神权,宣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历史内涵。以下体现这一思想的言论是    

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人无不生活在枷锁之中

C.君主可效法狐狸与狮子,诡诈残忍均可兼施

D.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查看答案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牲),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

B. 民为邦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查看答案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

B. 本质为恶

C. 非善非恶

D. 本善习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