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武帝时代的桑弘羊认为:“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

汉武帝时代的桑弘羊认为:“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据此判断,桑弘羊主张

A. 重农抑商

B. 重商抑农

C. 扶持商业

D. 农商并重

 

D 【解析】材料“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反映了农商并重的思想,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重农抑商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重商抑农的主张,故B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扶持商业,故C错误。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资本主义的萌芽

C. 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 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D.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查看答案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丝织业出现“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然而中国却没有出现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直接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 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C. 鸦片的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朝的中国人将自己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导致中国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  

B.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C.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

D.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