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中指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

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中指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这也就是说

A. 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

B. 所有的历史都与现实相联系

C. 有借鉴价值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

D. 必须把历史融入现实之中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作者主张有借鉴价值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查看答案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查看答案

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还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

A. 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 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C. 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 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查看答案

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查看答案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贵族逐渐平民化

B. 姓氏逐渐普及化

C. 宗法制逐渐瓦解

D. 社会逐渐平等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