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 A. 抑制 B. 禁止 C...

下图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

A. 抑制

B. 禁止

C. 放任

D. 鼓励

 

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故C项正确。宋太祖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而不是抑制,排除A。宋太祖时期没有禁止土地兼并,反而是放任土地兼并,排除B。宋太祖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而不是鼓励,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建立伊始,户籍极为混乱。开皇二年(582)(隋文帝)制订户籍新法,把人口按

年龄区分黄(3岁以下)、小(3岁-10岁)、中(10岁-17岁)、丁(18-60岁)、老(60岁以上)。次年,把成丁由18岁改为21岁,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役二十日,纳租粟三石,绸絹二丈、绵三两。户口不实便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开皇三年下令,州县官吏检查隐漏户口,称为“大索貌阅”,即为了编定户藉,地方官每年要亲自查验户口、年龄、疾状,称为貌阅,对户主的手实(申报)加以核对。但大索貌阅成效有限,对于大批依附于强宗大族的隐庇户口仍无能为力。隋文帝便采纳尚书左仆射高颎的建议,实行输籍法——由中央政府制定“输籍定祥”,即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州县,每年正月初五,县令派人下乡,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从中析出若干小户。经过历年检括,开皇九年(599)隋朝旧境之内的民户由隋初的四五百万户增加到六七百万户,大业二年(606年)又增加到八百九十万户。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概括指出隋文帝推行户籍改革的背景及其改革举措。

(2)据材料,说明隋文帝户籍改革举措的意义。

 

查看答案

“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

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

 

解读漫画并结合所学,围绕全球化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为了开拓对外贸易,荷兰政府成立了以资本联合为基础、具有独立法人的商业(股份)公司—一荷兰东印度公司。该国议会授权公司在东起非洲南端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为期21年的船运貿易垄断权。该公司的决策形式是公司董事会的评议、协商;其公司管理范围也不仅是贸易一项,还要管理公司所辖地区的民众、维持同亚洲各邦国的关系、建立军事组织以及自卫、进攻等军事活动等。到1669年,东印度公司在非洲和亚洲沿海许多地区建立起殖民贸易据点,并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闽人以海为田”,但遭遇明政府的海禁。明末,福建海商郑芝龙在1628年建立了一支拥有千艘海船的武装走私力量。自郑芝龙开始到郑成功的经营,郑氏家族慢慢形成了一个依靠血缘、地绰和服从个人指令的军事组织。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另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举起反清复明大旗,同时还保证了与欧洲各国貿易往来的平等性,甚至掌捏了商品的定价权。郑氏集团的贸易船队以台湾为中转站,贸易版图北至日本九州,南至印尼巴达维亚,貿易对象包括日本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和南洋各国商人。1684年,在台湾的郑氏后人接受清政府劝降郑氏集团瓦解,台湾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摘编自赵雅丹《17世纪中荷海商集团组织差异及原因分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中国郑氏集团的不同性质、组织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和郑氏集团其商业经营活动的相似之处,简要评述其不同的命运结局。

 

查看答案

1948年4月3号,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对外援助法案》,根据该法案,英国要向西欧各国提供133.2亿美元的援助,美国承诺“当西欧一国向另一国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手段时,美国则给予前者相当于后者赊款数额的美元货款予以结算”。该法案

A. 体现美国控制西欧的意图

B. 标志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

C. 开启西欧各国一体化进程

D. 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查看答案

五届人大—次会议指出,要在1978-1985年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农业在198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随后,在国庆29周年招待会上,中央提出了大干快上的指导思想,要求“三年大见成效”。这表明

A. 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协调发展    B. 经济工作中冒进思想有所滋长

C. 思想解放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D. 改革开放助推了经济快速增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