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公元前4世纪,罗马设立内事最高裁判官,保证市民法适用。公元前3世纪,又设置了最高...

公元前4世纪,罗马设立内事最高裁判官,保证市民法适用。公元前3世纪,又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处理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设立

A. 缓和了罗马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 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C. 消除了罗马帝国自由民的差异

D. 推动了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

 

D 【解析】最高外事裁判官是处理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这是有利于推动了罗马万民法的形成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罗马贵族与平民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成才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帝国自由民的差异一直未消除,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    B. 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C. 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    D. 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A.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B. 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C. 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D. 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查看答案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查看答案

《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学者如此判断的理由是

A. 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B. 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C. 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 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查看答案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据此可知

A. 宋代最高行政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B. 宋代的专制皇权受到严格的制约

C. 政事堂为宋代前期全国最高的决策机构

D. 政事堂的设置成为宋代冗官现象的根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