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基辛格曾评价某一国际会议说:“最后所得到的成果,是美国的乌托邦理想与欧洲的恐慌症...

基辛格曾评价某一国际会议说:“最后所得到的成果,是美国的乌托邦理想与欧洲的恐慌症妥协下不堪一击的产物——有太多的妥协使美国的美梦难以成真,又有太多的权宜之计难以平息欧洲的恐惧。”这一“产物”是指

A. 国际联盟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联合国    D. 关贸总协定

 

A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该国际会议上美国梦想没有实现,欧洲仍然矛盾尖锐,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文中的“有太多的妥协使美国的美梦难以成真”不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条件包括

①国际交往的日益紧密

②一战后的和平思潮

③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

④巴黎和会的召开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查看答案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之所以能征服欧洲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国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欧洲各国

B.人们厌战,渴望和平

C.美国操纵的国联在欧洲影响深远

D.十四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的利益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提出 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即根据各区域的不同情况,分别实行不同程度的开放政策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的梯度推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摘编自陈钺、汤秀莲《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富民强国之路》

材料二  从1978年算起,我国曾有过三次思想大解放。其中:1978年,一篇署名文章打破“两个凡是”神话,拉开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触动姓“社”姓“资”,引发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潮流。

——摘编自光明网《我国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史回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思路,并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思想大解放的不同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简表

阶段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第一阶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二阶段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三阶段

1895-1900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关于人性与道德的论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者与“斗筲之性”者,一为天生的善,一为天生的恶,无可改变,唯“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而为善。

——摘编自张世英《儒家与道德——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宿州差等之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人性论和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对人性论的看法与孟子有何差别。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