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关于人性与道德的论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皆...

关于人性与道德的论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者与“斗筲之性”者,一为天生的善,一为天生的恶,无可改变,唯“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而为善。

——摘编自张世英《儒家与道德——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宿州差等之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人性论和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对人性论的看法与孟子有何差别。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1)观点:孟子宣扬性善论,认为人皆有四心;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观。 (2)差别:提出“性三品”说,将人性分为三等;认为只有“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为善。依据:“天人合一”学说。根本目的: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维护统治。 【解析】(1)据材料一中关键词“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归纳孟子在人性论方面的观点;根据关键词“仁之端也”“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可知孟子的道德观。 (2)第一小问可据材料二“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理论依据,可据材料二“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与欧洲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

 

查看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位画家说:“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建立在根本法则之上的艺术,一种将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来恢复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平衡。”据此可知当时

A. 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 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

C. 艺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D. 世界两极格局濒临瓦解

 

查看答案

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这表明“双百”方针

A. 开创了文艺创作新途径

B. 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

C. 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D.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

 

查看答案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上悬挂的标语为:“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这表明在当时毛泽东思想(  )

A. 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B. 开始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C. 已经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 使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查看答案

孙中山说:如果我们从中华民国存在之日起就不去考虑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在最近将来的孽生崛起,那么等待我们的就是比清朝专制暴政还要酷烈百倍的新专制暴政。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   

A.通过民族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确立中华民国

B.通过政治革命,确立共和政体,防止帝制复辟

C.通过社会革命,追求经济平等,防止富人专制

D.坚持三民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