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解析】(1) 主张:根据“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进行归纳。理由:根据“《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所害不广”概括归纳。 (2) 作用:结合材料“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洛阳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和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等角度分析其作用。认识:对民族关系的认识,要建立在肯定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可从促进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角度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  )措施

A. 均田制    B. 三长制    C. 新租调制    D. 汉化政策

 

查看答案

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

A. 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B. 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

C. 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

D. 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

 

查看答案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图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A. 佛教的传入

B. 疆域的扩大

C. 民族的融合

D. 全国的统一

 

查看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 掌握最高权力

C.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 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 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 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 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 “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