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把自己的...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把自己的思想主旨概括为四句口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下对其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主张人性无善无恶

B. 认为善恶认识源于人心

C. “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D. 主张为善去恶的根本途径是格物致知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人天生就有区别善恶的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善恶认识源于人心,故B项正确;A项主张人性无善无恶不合题意,故A项说法错误; “知行合一”中的“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内容,故C项错误;主张为善去恶的根本途径是内心的反省,不是格物致,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其主张不仅发展了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还提出了接近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社会进化观点,可谓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的先师。王夫之能够提出这样的思想主要得益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君主专制逐渐到达顶峰

C. 西方唯物思想和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    D. 经世致用思想的广泛传播

 

查看答案

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这反映了当时

A. 地方吏治废弛    B. 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C. 君主专制加强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查看答案

为了稳定物价,2010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温家宝总理引用了先秦时期的诗句:“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句诗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 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查看答案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需不断回答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晚年称赞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见他心中仍主张以中国儒家的思想和现代价值互相沟通。“五四”时打倒孔家店是针对现实而发。在这一点上他和胡适很近。胡适晚年在《中国传统及其未来》的演讲词中断言: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传统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

——陈致《余英时访谈录》

(1)请根据材料,指出晚年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持的主张。(不得照抄原文)请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有“人文与理性”的传统,且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共产党宣言》与中国有三次结合。第一次结合涉及要不要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二次结合则关系到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把唯物史观具体地运用于中国实际的问题。毛泽东读《宣言》读了一百多遍,但是没有拘泥书本的字句和国外的经验,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摘编自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2)文中所说的“第二次结合”主要出现在20世纪20、30年代,请结合所学指出这次结合的背景。材料中的省略号部分涉及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实践探索与基于实践得到的理论成果,请指出它们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王阳明(1472—1528)生活的时代,也就是15、16世纪之间,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生活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和始终控制士人知识与思想的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反感,尽管大多数士人还是年复一年地按照官方认可的教条在背诵,但是,士人中间已经有相当多的另类取向。特别应当看到的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已经有相当大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在嘉靖以后,民间社会渐渐拥有较大的空间,市民生活风气也趋向多样化,伦理同一性的约束越来越小,而官方的控制也越来越松弛。1579年,何心隐被杀,表明这种追求自然自由的思想在强调社会秩序的社会中初次受挫,而1602年,李贽的自杀似乎是这一狂飙时代结束的象征性标志。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马丁·路德是神学博士、威腾贝格大学神学教授、威腾贝格修道院院长。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却是一片腐败。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信仰耶稣,就可以得救。他顿觉彻悟,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罗马教廷的一整套制度和神学理论已经背离了基督教教义。此后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心学崛起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